摘要:自商周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地形地貌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黄河历次泛滥,对中国地形影响非常大,与三千年前相比,华北平原的水系已经面目全非。
自商周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地形地貌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黄河历次泛滥,对中国地形影响非常大,与三千年前相比,华北平原的水系已经面目全非。
有三条历史非常有名的河流,今天已经消失了,它们分别是:济水、汴水和鸿沟。
在古代,济水的地位非常高,你看这一系列城市就知道了:济源、济宁、济南、济阳。
先秦时期,华夏文明还没有深入到东北和岭南,黑龙江和珠江还未被中原人所熟悉,因此,当时人们把所知的四条独立入海的大河称为“四渎”,这四条河分别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原注海者也。”
济水的源头在哪?流经哪些地区?
成书于战国时期,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这么说的:“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菏,又东北,会于汶,又北,东入于海。”
翻译成现代文,大致是这么个意思:大济水的源头是王屋山,上游是沇水,在与黄河交汇后,又向南流,溢出成一个湖荥泽;济水从荥泽继续往东流,经过陶丘(今山东定陶)的北面,又往东边流,汇集出了一个菏泽;从菏泽往东北方向流出,与汶水交汇,然后从东面流入大海。
有人会好奇,济水和黄河交汇后,为什么还能单独流出?且济水过黄河后还很清澈,跟黄河水明显不一样?古人猜测,济水到黄河边上时,成为了地下河,从黄河的河床下面穿过,过了黄河再冒出头来,继续东流。
也有说法是这样的,沇水和济水不是一条河,沇水在北面流入了黄河,黄河南面又发源出了一条河,这就是济水,因为挨得太近,所以误认为是一条河。
因为济水,沿线出现了一系列与济水有关的地名,我们来看看这些地名的渊源。
济源,因济水的发源地而得名,隋朝开皇年间设济源县,地名沿用至今。
荥泽,先秦大湖。唐朝颜师古注《汉书.地理志》:“言济水入河,并流而南,截河,又并流溢出,乃为荥泽。”因为黄河泛滥,泥沙淤积,荥泽在西汉末年消失。但隋朝时期,又设置了荥泽县。直到1931年,荥泽县与河阴县合并为广武县。
菏泽,菏泽地区在上古时期是一片地势低陷的洼地,汇集了众多湖泊沼泽,其中包括菏泽、雷泽、大野泽、孟渚泽。其中大野泽,又名巨野泽,是古代大湖,宋时因黄河决堤,北面扩大为八百里梁山泊,现在退化为东平湖。
济宁,取“济水安宁”之意。春秋时期为任国,秦朝时设任城县,北宋时期为济州济阳郡,元代定名为济宁。
济南,秦朝时设济北郡,汉文帝时期,在济水之南设济南国,因此而得名。
济阳的由来。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年),割章丘县、临邑县的一部分设县,因古人“山南水北”为阳,故称之为济阳县,属济南府管辖。现在为济南市济阳区。
关于济水和齐国的关系,有文章说齐国得名济水,这是站不住脚的,在姜子牙封到齐国之前,齐这个地名就出现了。
我们现在来说说,济水是怎么消失的?
济水的上游与黄河并行,甚至还有交汇,受黄河影响太大了。黄河每次改道,都对济水造成重大影响。
汉朝的时候,荥泽被黄河垮堤冲出的泥沙淤积,已经消失,济水失去了泥沙沉淀池,下游河道开始萎缩。
南北朝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记载,济水自黄河到巨野泽这一段,已经出现断流。
隋朝开通大运河,运河吸取了济水的一些支流的水量,导致济水进一步萎缩,上游已经断流了。
自唐朝起,原济水下游的支流汇集的水还在原济水下游河道流淌,但人们逐渐用大清河这个名字取代济水。
宋朝的时候,王安石等策划的黄河向东改道工程失败,洪水淹没华北数省,大清河也改道了,原来的济水河道被泥沙填平。此时的大清河实际和济水已经没有关系了,只能说济水是大清河的前身。
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河道入海,大清河也成为了黄河的下游。如此一来,广义上的济水也彻底消失了。
沧海桑田,三千年前的“四渎”,现在只有黄河和长江单独入海了。
来源:沙鸥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