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物学机制到靶向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迈入精准时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8 17:08 1

摘要:2025年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于线上线下同步盛大召开,汇聚了全球血液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在备受瞩目的主席会议环节,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免疫血液学教授Nicola Cooper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从生物学到靶向治疗”发表了主题演讲,系统

编者按:2025年欧洲血液协会(EHA)年会于线上线下同步盛大召开,汇聚了全球血液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与学者。在备受瞩目的主席会议环节,来自伦敦帝国理工大学的免疫血液学教授Nicola Cooper就“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从生物学到靶向治疗”发表了主题演讲,系统回顾了ITP从认知到治疗的百年变迁,并聚焦前沿研究,为未来个体化精准治疗描绘了清晰的路线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自1735年首次被Werlhof描述以来,其认知和治疗策略经历了漫长的演变。正如Nicola Cooper教授在报告开篇所引述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Harrington等先驱就已预见到ITP可能并非单一疾病,而是一个具有多种致病机制的综合征。如今,在2025年,这一观点得到了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刻印证。Cooper教授指出,ITP的诊断仍依赖于排他性原则,缺乏金标准,其临床表现、疾病进程和治疗反应均存在巨大的个体差异,凸显了深入探究其生物学本质的迫切性。

超越“计数”:ITP疾病负担与临床异质性的新视角

长期以来,临床对ITP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血小板计数和出血风险上。然而,Cooper教授团队的研究揭示了该疾病远超于此的沉重负担。数据显示,超过50%的ITP患者饱受疲劳困扰,这往往是他们感受最重的症状。 同时,高达50%的患者表现出认知功能受损,影响其专注力和任务执行能力,进而导致学业和工作受阻。 更令人警醒的是,约40%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而这一问题在临床实践中常被忽视。

Cooper教授分享的儿童ITP研究(KIT score)进一步证实,该疾病对整个家庭都构成了显著影响,许多父母因此不得不减少工作投入并限制社交活动。 这些发现强调,ITP的治疗目标不应仅仅是提升血小板计数,更应关注患者整体生活质量的改善。当患者病情进入缓解期时,其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也随之显著提升,这提示我们,追求“治愈”或“深度缓解”可能是未来更理想的治疗策略。

此外,ITP的临床异质性还体现在出血与血栓的矛盾共存上。研究发现,43%的成人ITP患者脑部存在与长期血小板低下相关的微出血灶。 与此同时,ITP患者的血栓风险也显著增加。Cooper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发现,ITP患者的血小板在大小和功能上也存在显著异质性,部分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亢进,而另一些则反应迟钝,这或许能部分解释为何不同患者的出血和血栓风险存在差异。

靶向治疗新格局:从TPO-RA到B细胞通路的精准干预

在治疗层面,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s, TPO-RAs)作为刺激骨髓生成血小板的药物,已成为大多数ITP患者的主流二线治疗选择。 尽管TPO-RAs为许多患者带来了希望,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反应不佳或血小板计数波动剧烈,提示需要针对疾病的免疫根源进行干预。

针对B细胞介导的抗体产生是ITP治疗的另一核心策略。脾脏激酶(Syk)抑制剂Fostamatinib通过抑制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破坏,在临床试验中展现了20%至43%的应答率。而作为新一代靶向药物,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Rilzabrutinib不仅作用于巨噬细胞,还能抑制B细胞的增殖,从源头上减少致病抗体的产生。一项关键的III期临床研究证实了Rilzabrutinib能显著提升患者血小板计数。更具突破性的是,无论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是否升高,Rilzabrutinib均能改善其疲劳和生活质量。这一发现首次提示,靶向B细胞或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可能直接缓解了由免疫失调引发的全身性症状,为治疗提供了超越“升板”的新维度。

另辟蹊径:揭示T细胞在难治性ITP中的关键角色

为何仍有大量患者对B细胞靶向治疗反应不佳?Cooper教授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免疫系统的另一关键成员——T细胞。他们发现,在难治性ITP患者体内,存在大量高度活化的细胞毒性T细胞。 通过深度T细胞受体测序,研究人员证实这些患者的T细胞多样性显著降低,缘于特定T细胞克隆的异常扩增,这些克隆“占据”了大量的免疫空间。

这些扩增的T细胞克隆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当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时,这些克隆急剧扩张;而当病情改善时,其数量则相应减少。 基因表达谱分析进一步揭示,这些扩增的克隆具有典型的细胞毒性特征,并处于TCR信号被激活的状态,表明它们正在主动攻击靶细胞,直接参与了ITP的病理过程。 这一系列发现为ITP,尤其是难治性ITP,提供了全新的病理学解释,即它可能是一种T细胞驱动的疾病。有趣的是,研究还初步发现TPO-RA药物艾曲波帕(Eltrombopag)可能通过其铁螯合作用,发挥免疫调节功能,抑制T细胞的过度增殖。

专家展望:基因组学引领下的ITP个体化治疗未来

综合以上证据,ITP的异质性本质已十分清晰。Cooper教授最后强调,未来的突破口在于实现个体化治疗。其团队的一项研究对80名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进行了基因测序,结果发现高达10%的患者携带明确的致病性基因变异,这意味着他们的“ITP”实际上是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或B细胞调节异常等其他疾病的误诊。

这一发现为ITP的精准诊疗打开了大门。Cooper教授展望,未来通过单细胞测序等多组学技术,临床医生有望在治疗前就明确每一位患者的核心致病通路——是B细胞驱动、T细胞驱动,还是巨噬细胞功能异常,从而“量体裁衣”,选择最合适的靶向药物,避免在无效的治疗方案上耗费时间。

总结而言,Nicola Cooper教授的报告系统性地展示了ITP研究从宏观临床现象到微观细胞及分子机制的深化过程。这不仅为破解ITP的复杂性提供了关键线索,也为开发更安全、更有效的T细胞靶向疗法和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指明了方向。正如EHA年会所倡导的合作与创新精神,对ITP病理机制的深入探索,正引领着这一古老疾病的治疗走向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的新纪元。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