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8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期间,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如期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院杨文胜应邀作题为《站在黄河岸边的回眸——以新出土商周“尊”为切入看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的学术分享。
2025年9月18日,2025长江文明论坛期间,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如期举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院杨文胜应邀作题为《站在黄河岸边的回眸——以新出土商周“尊”为切入看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交融发展》的学术分享。
杨文胜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这清晰点明,中国的“两河文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满天星斗”的文明模式相辅相成。其中,黄河农耕文明与中国礼制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脉,长江文明则为其注入了多元活力。
紧接着,杨文胜以郑州商城书院街墓地出土的原始瓷器为例,具体阐释了长江文明的三大关键特质。杨文胜指出,郑州商城书院街墓地出土的原始瓷器撇口,平折沿,折肩,斜腹,喇叭形圈足,足心外鼓。肩部残留四处堆贴痕迹,或为耳部残痕。通体拍印细密方格纹,肩部上下分别戳印数周“八”字形纹。器表施青黄釉,釉层较薄,内壁及足无釉;灰黑胎,细腻坚致,该器物看似普通,却藏着长江文明的三大关键特质,即原发性的工艺高度、“礼出东方”的文化内核和多元发散的传播属性。此外,从商周青铜尊中,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黄河与长江文明之间的双向互动。
“回望黄河与长江文明的交融史,从原始瓷尊到青铜尊,我们能清晰看到二者的‘同’与‘异’。”杨文生进一步阐述道,“‘同’在根脉,二者均以农耕为基础,均重视礼器文化,均追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种‘同’是两大文明能够交流融合的根本前提,也是它们共同成为中华文明主根脉的核心原因;‘异’在特色,长江文明以‘多元共生’为特质,从原始瓷的精湛工艺到三星堆的独特青铜风格,始终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创造力;黄河文明则以‘宗法秩序’为优势,礼制文化为内核,为中华文明构建了坚实的框架。这种‘同’与‘异’的互补,让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大盘子’。今天我们探讨大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本质上就是要守护这份‘交融的文明’——既要挖掘长江文明的多元活力,也要传承黄河文明的厚重根脉,更要通过数字技术、文旅融合等手段,让两大文明的交融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让中华文明的‘两河基因’永续传承。”
来源:七一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