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位老哥老姐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老罗。最近在后台收到不少私信,说退休后想自驾游又怕这怕那,心里像揣着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今儿咱们就唠唠这事儿,顺便分享几位"老司机"的亲身经历,保管你看完心痒痒,恨不得明天就出发!
各位老哥老姐好,我是你们的老朋友老罗。最近在后台收到不少私信,说退休后想自驾游又怕这怕那,心里像揣着十五个水桶——七上八下。今儿咱们就唠唠这事儿,顺便分享几位"老司机"的亲身经历,保管你看完心痒痒,恨不得明天就出发!
前些日子碰见老邻居张大爷,他拉着我唉声叹气:"退休半年了,天天在家给孙子当保姆,看电视能把广告词都背下来。"这话听得我直拍大腿。咱们这辈人呐,年轻时忙着养家糊口,退休后还不敢活出个样儿来?自驾游可不就是最好的解药?既能看遍大好河山,又能随时停下来钓鱼赏景,这不比在家数瓷砖强?
我知道有些老伙计在担心啥,咱们一个个掰扯清楚:
1. "年纪大了体力跟得上?"——68岁的李大姐去年刚完成川藏线自驾,人家秘诀是每天早起打太极,路上每两小时歇个脚;
2. "路上安全没保障?"——老周叔的床车装了360度监控,备胎都带俩,应急物资够开个小超市;
3. "花钱太多心疼得慌?"——王师傅夫妻俩每月预算3000块,自己做饭、住营地,去年还靠拍短视频挣了台行车记录仪的钱。
说到这儿必须夸夸我的"老伙计"——那辆跟了我五年的二手面包车。花8000块改装,后排座椅放倒就是1米8大床,车顶太阳能板够照明充电,车尾藏着折叠桌椅和煤气灶。上个月在阳朔江边,我愣是靠着这装备给十几个驴友做了顿全鱼宴。记住改装三要素:通风要做好,储物要够巧,电路安全不能少!
1. 南京陈老师夫妻的"诗词之路":带着《唐诗三百首》重走古驿道,每到一个地方就给孩子录段诗词讲解视频,现在粉丝比孙子玩的游戏好友还多;
2. 东北老赵的"钓鱼专线":三年时间钓遍全国知名水库,自制鱼饵配方被当地钓友追着要,去年还出了本《银发钓客手记》;
3. 成都刘阿姨的"姐妹花车队":五个老太太组团自驾,路上分工明确——会计、厨师、摄影师、路线规划师、外交官,去年还帮广西果农直播卖了几百斤芒果。
1. 路线规划要"前紧后松",头两天别安排太满;
2. 随车药箱里除了常备药,务必带够慢性病药物;
3. 学会用手机地图的"离线导航"功能,山里没信号也不慌;
4. 每到一个新地方,先找当地菜市场——既买新鲜食材,又能快速融入市井生活;
5. 发朋友圈别光晒美景,多讲讲路上趣事,保准儿女点赞点到手软。
看完别急着关页面,先完成这三个小任务:
1. 翻出当年的结婚旅行照,对比现在的风景照,找找变化中的永恒;
2. 用手机备忘录写段200字的"出发宣言",存在桌面当屏保;
3. 在小区广场找两位同龄人,聊聊他们最想去的自驾目的地。
我知道有些老哥老姐还在犹豫,怕给孩子添麻烦,怕老伴不同意。悄悄告诉你们个秘密:上周我闺女说:"爸,您直播时讲桂林米粉那期,我们同事都说比《舌尖上的中国》还有意思!"您瞧瞧,这哪是添麻烦,分明是给全家争光呢!
话说到这份上,您要是还拿不定主意,我可要搬出杀手锏了——现在就在评论区写下"说走就走+最想去的省份",点赞前三名的朋友,我亲自给您做份专属路书!要是您已经是有经验的"老司机",更欢迎分享您的独门绝活,让更多老伙计少走弯路。
赶紧的,点个关注不迷路,转发文章给老伙伴,说不定明年这时候,咱们就能在某个风景绝佳的服务区碰头,我车里永远备着好茶等着您!
来源:户外罗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