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一中学班主任擅自装摄像头,学生隐私谁来守护?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8 16:32 1

摘要:“教室最后一排天花板角落,那盏黑色小圆灯,像一双从不眨动的眼睛。”9月2日,长沙长郡斑马湖中学高二学生小宇(化名)在红网“问政湖南”写下第一句话,配图是一张略显模糊的监控特写。短短48小时,这条举报便冲上了本地热搜。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上课走神、自习传纸条,

“教室最后一排天花板角落,那盏黑色小圆灯,像一双从不眨动的眼睛。”9月2日,长沙长郡斑马湖中学高二学生小宇(化名)在红网“问政湖南”写下第一句话,配图是一张略显模糊的监控特写。短短48小时,这条举报便冲上了本地热搜。学生们惊讶地发现,自己上课走神、自习传纸条,甚至课间打哈欠的画面,都可能被班主任在手机上实时“围观”。

一、装监控的“班主任视角”:为了安全还是为了控制?
“我们老师没说安装目的,只说是‘学校统一要求’。”多位高一学生回忆,摄像头是开学前一天夜里装上的,位置正对讲台与后排,“连粉笔灰都看得清”。而在家长群里,班主任则解释:“防止手机丢失、早恋和考试作弊。”
望城区教育局事后通报,证实“个别班级未经学校审批、未征得家长同意”私自安装。也就是说,所谓“统一要求”并不存在。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教室属于半公共空间,但学生坐姿、表情、人际互动带有强烈隐私属性,“监控化”若无明确边界,极易演变为以安全为名的控制。

二、举报、责令、再举报:一场“拉锯式”整改
9月4日,学生首次举报;9月10日,教育局第一次回应:责令立即拆除;9月12日,学生二次留言:“监控纹丝未动”;9月16日,教育局第二次回应:已安排专人“今天必须拆完”。
“拉锯”背后,是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校方起初想“内部消化”,班主任则担心“拆了以后学生难管”,于是出现“口头答应、行动拖延”。直到舆论二次发酵,教育局派出督察组现场督办,9月16日晚,红星新闻记者才得以确认:6个私装班级的摄像头全部拆除,存储硬盘由学校信息办统一封存。

三、拆除之后:三块“心病”仍待化解

数据去向——硬盘里三周的影像资料,是否已被备份或外传?校方表示“将统一格式化”,但无第三方见证,家长仍有疑虑。信任裂缝——学生发现,自己“被直播”多日,却最后一个知情;班主任则抱怨“一片好心被误解”。心理专家建议,学校应开一次“复盘班会”,让学生、老师、家长三方把诉求摊开谈,重建信任。制度空白——教育部《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防范要求》只明确校门、走廊、宿舍等“公共区域”可装监控,对教室无细化条款。律师李锐认为,长沙事件应推动省级层面出台“校园监控负面清单”,明确“谁有权装、怎么装、数据保存多久、谁可调用”。

四、全国视角:摄像头进课堂为何此起彼伏?
2021年至今,河南、四川、深圳等地均出现过“教室装监控”争议,理由多为“智慧课堂人脸点名”“AI捕捉上课走神”。商家推波助澜,一套带云存储的360°全景摄像头,网购价不到500元,安装仅需一把电钻。当技术门槛越来越低,教育管理若仍停留在“事后叫停”,便永远追不上“偷装”的速度。

五、专家呼吁:把“知情同意”写进智慧校园建设“第一步”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建议,任何监控方案都应经过“家长委员会—学校行政—教育主管部门”三级审核,并向学生公示用途、范围与数据保存期限。同时,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对存储硬盘进行“双钥匙”管理,杜绝“谁装谁看”的暗箱操作。

六、结语:教育的核心是人,不是画面
拆除摄像头只需一把螺丝刀,修复被窥视的焦虑却需要更长时间。长沙这起事件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它戳中了全国学生的共同感受:当分数、纪律、安全被简化为屏幕上的一个个像素,人的主体性便面临消失的风险。
下一次,当管理者再想按下“安装”按钮时,不妨先问自己三个问题:

如果镜头里的是自己的孩子,我会同意吗?监控解决的,是教育问题还是管理懒惰?有没有比摄像头更温暖、更有效的办法?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