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任塌方”,基因组之父柯林斯写书痛批,直面真理之争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15:07 1

摘要:在“真理”可以被随意质疑、“信任”随时崩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能力,重新建立共同语言?

在“真理”可以被随意质疑、“信任”随时崩塌的时代,我们是否还有能力,重新建立共同语言?

面对美国“信任塌方”,曾长期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院长的基因组之父柯林斯,离职后给出了一剂“狠药”。

《通往智慧之路》

这本书主要围绕美国社会当前面对的信任危机、真理混乱等问题,提出了他作为研究者、信仰者、公共官员的深度观察。

柯林斯在书中直面美国社会的撕裂问题。

作为疫情亲历者的他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科学与公共之间的信任正在快速瓦解

在疫情期间,美国国内围绕疫苗、病毒源头等议题出现大量阴谋论,民众对科学家的质疑迅速蔓延。

柯林斯和时任首席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多次成为攻击对象,甚至有人公开威胁他们的人身安全。

柯林斯并没有把责任全推给民众的不理性

他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问题,是美国社会文化和政治结构变化带来的结果。

从20世纪末开始,后现代主义思潮在美国广泛传播,“真理是相对的”成为一种流行看法。

到了社交媒体时代,这种思潮迅速扩张,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连“地球是圆的”“疫苗是有效的”这种基本科学常识都成了“观点之争”

为此,柯林斯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认知框架:用“四个同心圆”来划分人类对真理的理解层级。

最核心的是“必要真理”,如数学定律;外圈是“既定事实”,例如艾滋病由HIV病毒引起;再外是“观点”和“未定论”。

这种分类方式为了让人们重新理解:不是所有的认知都处在同一层面上,科学与信仰追求的是不同维度的真理

当柯林斯也谈到信仰的问题时,作为基督徒他没有回避宗教所带来的挑战。

2020年密歇根州一位福音派牧师在讲坛上将州长格雷琴·惠特默称为“惠特勒”,引发了巨大争议。

柯林斯直言,这种行为并不是宗教的本意,而是党派情绪渗透了信仰空间。

他认为,信仰如果脱离了理性,也会成为社会撕裂的推手

莱斯大学伊莱恩·埃克伦德的研究调查显示,50%的美国科学家自认为有宗教信仰,其中27%相信上帝。

柯林斯引用这个数据,强调信仰社区在社会联系中的作用。

他指出,在信任缺失、社群瓦解的背景下,人们需要一个有情感连接的共同体,而宗教团体恰恰能提供这种结构

柯林斯在这本书里没有停留在控诉或者辩护,而是在不断尝试提出框架与工具。

他提出的认知网理论,把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比作一张张蜘蛛网,这些认知网可以帮助我们捕捉知识,也可能成为我们裹死自己的茧

面对信任危机,可以从理解不同层次的真理开始。

信任一个具体的人、一个群体、一段对话。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