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想象一下,在一千多年前的东亚,有一个游牧民族,骑着快马,挥着弯刀,让当时的大宋王朝寝食难安。这个民族就是契丹,他们建立了辽朝,和北宋对着干了几百年,留下了无数让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可你知道吗?
想象一下,在一千多年前的东亚,有一个游牧民族,骑着快马,挥着弯刀,让当时的大宋王朝寝食难安。这个民族就是契丹,他们建立了辽朝,和北宋对着干了几百年,留下了无数让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可你知道吗?
这些曾经让北宋皇帝头痛不已的契丹人,如今他们的后代竟然还生活在中国的东北,而且是一个你可能都没怎么听说过的民族——达斡尔族。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
一、契丹人是谁?从草原崛起的民族
要弄明白契丹人,咱们得先回到东北亚那片广袤的草原。契丹人最早是生活在内蒙古和满洲一带的游牧部落,属于更古老的“鲜卑”族群的后裔。鲜卑你可能听说过,他们在南北朝时期就在中国北方折腾得挺热闹,后来分裂成好多小部落,契丹就是其中一支。
到了唐朝末年,契丹人开始崭露头角。那时候,草原上部落林立,大家都靠放牧、打猎过日子,偶尔抢点东西补贴家用。契丹人也不例外,他们擅长骑马射箭,战斗力很强,经常让周边的邻居头疼。不过,他们真正厉害起来,还是因为一个叫耶律阿保机的人。
公元916年,阿保机把分散的契丹部落捏合在一起,宣布自己当皇帝,建立了辽朝。这一下,契丹从一个普通的游牧部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横跨草原和农耕区的强大国家。阿保机这人很有眼光,他不光会打仗,还懂得治理国家。他学了点中原的套路,比如设官职、分行政区,甚至还请了些汉人来帮忙管理。
辽朝的版图可不小,北边到外兴安岭,南边到河北一带,东边吞并了渤海国,西边一直伸到蒙古高原。契丹人虽然是游牧出身,但慢慢也开始建城定居,比如他们的上京(在现在的内蒙古)和中京(在辽宁),都成了贸易和文化的中心。不过,他们也没完全放弃游牧习惯,皇帝有时候还带着朝廷到处跑,夏天去凉快的地方,冬天找暖和的地儿,这种半定居半游牧的生活方式挺有意思。
契丹的文化也很特别。他们发明了自己的文字,有“大字”和“小字”两种,专门用来写官方文件和碑文。可惜这些文字到现在还没完全破解,学者们还在头疼怎么读懂它们。除了文字,他们信萨满教,崇拜自然和祖先,但也受了佛教的影响,修了不少庙。
到了11世纪,辽朝已经是东亚数一数二的强国,军队强悍,外交也玩得转,尤其是跟南边的北宋,关系那叫一个复杂。接下来,咱们就得说说他们和北宋的那些事儿了。
二、契丹和北宋:既是敌人又是邻居
北宋和辽朝差不多是同时冒出来的,北宋立国是960年,辽朝早了几十年,两家一南一北,中间隔着燕云十六州(现在河北北部一带)。这地方本来是大唐的,后来被契丹占了,成了两边争来争去的地盘。
契丹人跟北宋的关系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打也打过,和也和过。刚开始,北宋想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都试过跟契丹干仗,结果都不太理想。比如979年的高梁河之战,赵光义亲自带兵北伐,想趁辽朝内乱捞一把,谁知道契丹骑兵杀出来,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赵光义自己还差点跑丢了鞋。
打不过怎么办?北宋就得想别的办法。到了1005年,两边签了个“澶渊之盟”,算是暂时停战。条约里北宋答应每年给辽朝送“岁币”,包括银子20万两,绢30万匹,换来边境几十年的和平。这事儿听起来有点憋屈,但对北宋来说,能喘口气发展经济也不算坏事儿。
不过,和平也不是一直都有。契丹人时不时还是会南下骚扰,北宋这边也防着他们,边境上修长城、屯兵,双方都盯着对方的一举一动。澶渊之盟后,辽朝和北宋还经常搞外交,互相派使臣,送点礼物,聊聊天气啥的,表面上挺客气,可谁都知道心里都憋着劲儿。
为啥契丹让北宋这么头痛?一是他们骑兵太猛,北宋的步兵根本追不上;二是辽朝占着燕云十六州,居高临下,北宋的都城开封离边境太近,稍微有点风吹草动就慌得不行。可以说,契丹是北宋甩不掉的一个大麻烦。
但辽朝也不是铁板一块,内部也有自己的问题。皇帝换了好几代,有的昏庸,有的内斗,慢慢地就给了别人可乘之机。接下来,咱们得说说辽朝是怎么垮掉的。
三、辽朝的覆灭:从巅峰到没落
辽朝的巅峰大概在11世纪初,那时候他们兵强马壮,北宋见了都得低头。可好日子没过多久,麻烦就来了。1125年,一个新的游牧民族——女真人——站了出来,带着他们的金朝,把辽朝给灭了。
女真人本来是辽朝的属民,住在东北的森林里,后来在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反了。1115年,他们建了金朝,几年后就对辽朝动手。契丹人这时候已经有点飘了,朝廷腐败,军队也不如以前,女真人的铁骑一冲,辽朝就撑不住了。1125年,辽朝最后一个皇帝被金朝抓住,辽朝正式完蛋。
辽朝没了,契丹人怎么办?有一部分人跟着耶律大石跑到了中亚,建了个“西辽”,苟延残喘到1218年才被蒙古人灭掉。还有一部分被金朝收编,融进了女真人的社会。但更多的契丹人散了,有的往西跑,有的留在了东北和内蒙古,慢慢跟当地人混在一起。
这时候,契丹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算是彻底散了。他们的语言、文化、文字逐渐消失,很多人被同化成了汉人、女真人或者蒙古人。可他们的血脉没断,历史学家和科学家后来开始找线索,想知道契丹人的后代到底去了哪儿。
要找契丹人的后代,可不是件容易事儿。辽朝灭亡后,契丹人四散奔逃,书面记录又少得可怜,很多线索都断了。早些年,学者们只能靠猜,比如说契丹人可能融进了蒙古人,毕竟蒙古后来统一了草原;或者融进了满族,因为满族也是东北出身;还有人觉得他们变成了汉人,毕竟中原人口多,混进去也不奇怪。
但光靠猜不行,得有证据。到了现代,科学家开始用基因技术来解谜。2019年,《美国人类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分析了契丹古墓里挖出来的DNA,再跟现在的民族比对。结果发现,东北的达斡尔族跟契丹人的基因最接近。
这事儿挺有意思,因为达斡尔族在中国的56个民族里不算特别出名,人口也就13万左右。他们住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一带,过着低调的生活。可基因不会骗人,研究说他们就是契丹人最直接的后裔。历史记录也支持这个说法,辽朝灭亡后,很多契丹人往西北跑,到了现在达斡尔族生活的地方,跟当地人融合了。
当然,基因研究也不是万能的,民族身份这东西很复杂。不过,达斡尔族这条线目前是最靠谱的。接下来,咱们得好好认识一下这个民族。
四、达斡尔族:契丹的后人
达斡尔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住在黑龙江的嫩江流域、内蒙古的呼伦贝尔,还有新疆的塔城一带。他们人口不多,但文化很有特色。他们说的是达斡尔语,属于蒙古语系,跟契丹语有点亲戚关系,虽然契丹语现在没人会说了,但语言学家觉得两者有历史渊源。
达斡尔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他们的祖先可能是当地的土著,后来跟北方的游牧民族混在一起。到了辽朝灭亡后,契丹人迁到这一带,逐渐跟当地人融合,形成了现在的达斡尔族。他们的生活方式也很有意思,以前靠打猎、捕鱼和放牧,现在大多务农或者做点小生意。
文化上,达斡尔族保留了不少传统,比如喜欢摔跤,这跟契丹人爱摔跤的习惯有点像。他们还有自己的节日,比如“阿涅节”,大家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挺热闹。不过,他们的语言和传统正在慢慢消失,年轻人更喜欢说汉语,这也是很多少数民族面临的挑战。
为啥说达斡尔族是契丹后代?除了基因证据,历史上的迁徙路线也对得上。辽朝垮了之后,契丹人跑到了东北和西北,跟当地的蒙古族、汉族混居,达斡尔族的地盘正好在这些迁徙的路上。所以,不管是从科学还是历史看,达斡尔族都跟契丹脱不了干系。
虽然达斡尔族是最直接的后裔,但契丹人那么大的民族,不可能只剩一条线。辽朝灭亡后,契丹人分散到各地,肯定有别的民族也带着他们的血脉。
比如蒙古人。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时,草原上的民族大杂烩,很多契丹人被吸收到蒙古部落里,他们的后代可能就成了蒙古族的一部分。还有满族,清朝的统治者,他们的祖先女真人跟契丹人混居过不少年,基因里多少有点契丹的影子。
另外,汉族也跑不掉。契丹人在中原生活了几百年,尤其是在金朝和元朝,很多人娶了汉人媳妇,生了孩子,慢慢就融进了汉族。这么大的民族,血脉不可能只留在一处。
不过,达斡尔族还是最特别的,因为他们的基因和历史联系最明显,其他民族更多是间接影响。
回过头来看,契丹人真是个了不起的民族。从草原上的小部落,到建立辽朝,跟北宋斗了几百年,他们的历史充满了起伏。他们的灭亡虽然可惜,但血脉和文化却悄悄留了下来,藏在达斡尔族这样的民族里。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曾经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如今的后代过着平静的生活,种地、打猎、过节,跟一千年前的威风八面完全是两个世界。这也让我们想想,历史是怎么把一个民族的命运翻来覆去地揉捏,最后变成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
契丹的故事不只是过去的事儿,它还提醒我们,中国的民族多样性有多深厚。从契丹到达斡尔族,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即使帝国没了,血脉和文化还是能找到办法活下去。这不正是历史的魅力吗?
来源:热情的逗狐狸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