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63岁《临十七帖》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8 06:18 1

摘要: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誓要临遍《淳化秘阁法帖》全卷。自此用六年时间,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是他对《阁帖》给予的极高评价。

赵孟頫《临十七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五十六岁的赵孟頫发誓要临遍《淳化秘阁法帖》全卷。自此用六年时间,在六十一岁时将全部十卷通临完毕,堪称用工至深至勤。“书法之不丧,此帖之泽也。”是他对《阁帖》给予的极高评价。

然而,他并没有就此停止脚步,而是继续专心向王羲之的书法进军。比如对于王羲之《十七帖》的临习,佐证赵氏晚年专注于右军书法。

据卷末落款知为六十三岁时所作,然而仔细辨识,其用笔和此前赵书又有出入。这是我们读帖需要特别加以思考的一处关键。

其次,此卷出现脱字以及帖序更动等现象,也与宋拓《十七帖》不要,不知临帖的范本来自何处。

我们目前正在学习王羲之《十七帖》,赵孟頫的这个临本,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将你的临写、体会、笔法等要素,与赵孟頫的临本对仔细的对比,或可以找到打开王羲之《十七帖》的一扇门。

本卷为王世杰先生寄存,上方钤有吴廷、项元汴等人的收藏印记,可谓流传有序。

赵孟頫,这位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艺术巨匠,其书法作品风格独特且造诣高深,深受后世书家的尊崇与学习。他所创作的《临十七帖》更是书法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如今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之中。

赵孟頫生活在宋末元初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自幼便展现出了对书法艺术的极高天赋与浓厚兴趣。他勤奋好学,广泛临摹前人的经典作品,不断汲取养分,逐步形成了自己温润典雅、秀逸多姿的书法风格。《十七帖》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草书的经典之作,以其笔意纵横、气象万千而闻名于世。赵孟頫对王羲之的书法极为推崇,他以深厚的书法功底和对王羲之书法的深刻理解,精心临摹了《十七帖》。

在临摹过程中,赵孟頫并非简单地机械复制,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感悟与理解。他精准地把握了王羲之书法的神韵与气质,同时又巧妙地将自身的风格特点与之融合。从笔画的粗细变化、线条的流畅度,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行与行之间的疏密布局,赵孟頫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他的笔下,每一个字都仿佛具有了生命,灵动而富有韵律。

台北故宫博物院作为世界知名的博物馆,收藏了众多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赵孟頫的《临十七帖》便是其中的重要藏品之一。博物院为这件作品提供了精心的保护与展示环境,使得它能够完好地保存至今,让后人有机会领略到赵孟頫书法的魅力。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学者们慕名而来,在博物馆的展柜前驻足欣赏,仔细品味着每一个笔画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他们通过研究这件作品,不仅能够深入了解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和创作手法,还能进一步探究王羲之书法在后世的传承与发展。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赵孟頫的《临十七帖》不仅仅是一件书法作品,更是连接不同时代书法艺术的重要桥梁。它见证了书法艺术在传承过程中的演变与创新,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件作品的价值也愈发凸显。它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书法艺术的学习与创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也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将赵孟頫的《临十七帖》以及其他珍贵藏品的文化价值传播到更广泛的人群中。这些活动不仅让观众近距离欣赏到了古代书法艺术的魅力,还促进了书法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许多国内外的学者和艺术家们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作经验,进一步推动了书法艺术的繁荣与进步。

总之,赵孟頫的《临十七帖》以其卓越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而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它的妥善收藏与展示,也为后人保留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能够在岁月的长河中,感受到书法艺术的永恒魅力。

来源:书法爱好者之家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