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山基本没有树?清朝老照片给你答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00:43 1

摘要:你脑中的古代,是不是绿树成荫、山清水秀?很遗憾,那只是美好的幻想。如果你穿越回去,会发现真实情况截然相反。翻看清末老照片,从北京到西安,从长城到明孝陵,到处都是荒凉的黄土。这片土地上的树木去哪儿了?答案简单又残酷:它们被古人当成生存必需品,消耗殆尽。这不是因为

你脑中的古代,是不是绿树成荫、山清水秀?很遗憾,那只是美好的幻想。如果你穿越回去,会发现真实情况截然相反。翻看清末老照片,从北京到西安,从长城到明孝陵,到处都是荒凉的黄土。这片土地上的树木去哪儿了?答案简单又残酷:它们被古人当成生存必需品,消耗殆尽。这不是因为古人没有环保意识,而是因为他们别无选择。他们没有石油、天然气,甚至连煤炭都用不起。为了活下去,他们只能把森林当成最廉价的“提款机”。

当森林成了唯一的“提款机”

古代的中国,是一场与大自然搏斗的生存游戏。森林不仅仅是生态的一部分,更是唯一的、最重要的资源。我们现在烧天然气、用电,古人没有。他们生火做饭、冬天取暖,全靠柴火。更重要的是,从造房子、造船,到做家具、工具,一切都离不开木头。人口越多,城市越大,对木材的需求就越是天文数字。

以唐朝的长安城为例,这座当时世界的中心,每年要消耗四十多万吨木材。长安紧邻秦岭山脉,本应是资源丰富的宝地,但再厚的家底也经不住这么糟蹋。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亲眼见证了秦岭被大规模砍伐后的惨状,他在文章里感慨:“南山栋梁稀少。”为了满足巨大的需求,长安开始向外地求木。史书记载,他们要到远在山西霍兰(直线距离545公里)和内蒙古朔州(直线距离670公里)运送木材。这哪里是舍近求远,分明是无木可伐。

另一座古都北京的命运也大同小异。元朝在此建都,为了修建白塔寺,竟然动用了四千士兵,砍伐了五万八千六百棵树木。这还仅仅是一座寺庙的消耗。明清两朝,北京的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清朝时,城内建有十万多座大小四合院,粗略估算,这需要砍伐两千四百万棵大树。到了清末,北京西山一万公顷林地仅残存几百公顷,森林覆盖率降到了可怜的1.3%。这就是为什么清末老照片里的北京城,看上去如此荒凉。

被忽视的“黑金”:煤炭为何没能拯救森林?

你可能会问,古代不是有煤炭吗?为什么不用煤?这正是问题的关键。古代并非没有人知道煤,甚至比西方更早利用它。早在战国时期,中国就发现了煤,称其为“石炭”。但它无法像木柴一样,成为人人都用得起的普及能源。

原因有三:

第一,开采技术落后,成本高昂。 古代采矿技术非常原始,主要是靠人工挖掘,效率低下且极其危险。瓦斯爆炸、塌方、缺氧,每挖出一块煤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导致煤炭的开采成本远高于砍柴。

第二,运输难题,难以普及。 煤炭非常重,在没有铁路、高速公路的古代,长距离运输几乎是天价。它不能像木材一样顺水漂流,只能靠牛车、马车运送。元代《析津志》就记载,为了给京城运煤,“每年九月间,买牛装车,往西山窑头载取煤炭”。这种模式成本极高,所以煤炭的使用范围高度集中在矿产地附近,普通乡村根本用不起。

第三,主要用于工业,而非民用。 煤炭的热值高,燃烧时间长,非常适合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宋代是我国煤炭利用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开始被大规模应用于冶铁、烧瓷、制盐等工业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木材的压力,但并未彻底改变全国性的能源结构。至于普通百姓,只有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在周边树木被砍光、木柴价格飞涨后,煤炭才逐渐成为主要的生活燃料。但即便如此,穷人烧的也不是高品质的煤块,而是用煤末和黄土混合制成的煤球,勉强用来取暖做饭。

饥荒年代,为何不去打猎?

既然生态环境这么差,那为什么古人在饥荒来临时,不去上山打猎、下水摸鱼?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恰恰揭示了古代生态危机的另一个残酷后果。在饥荒来临之前,能够找到的野物,早就被人们为了生存而捕获干净了。饥荒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有一个逐步加重的过程。当大多数人意识到要饿死,再去抓鱼打猎时,能见到的野物都已被人抢光,剩下的只有树皮和观音土。

更现实的是,打猎和捕鱼需要技能和体力。在那个饿得站都站不稳的状态下,你根本没有能力去捕捉食物。即便侥幸得到猎物,消耗的体力可能都比得到的食物更多。所以,环境的破坏不仅仅带来水土流失,也彻底切断了人们从大自然获取食物的退路。

历史的警示:科技进步并非破坏,而是救赎

总的来说,古代史几乎等于树木消亡史。全国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树木消失导致的生态灾难越来越频繁。北京西山被砍光后,无法蓄积雨水,导致附近河流接连泛滥。清朝268年,有129年发生水患,平均两年一次。黄土高原失去植被后水土流失愈演愈烈,让黄河成了王朝心腹大患。唐宋时期黄河泛滥已达每百年56.4次,明清时期更是快速增加到每百年137.3次。

这种恶性循环并非中国独有。过去5000多年里,地球失去了18亿公顷林地。我们的刻板印象是科技发展给了人类更强的破坏力,导致环境被毁,这并不完全正确。至少在森林这一块,事实正好相反。工业革命提供了更多新燃料和新材料,让人类能用有限的耕地养活更多人口,这才有资格去追求美丽风景和环保。

从上世纪开始,欧洲通过大规模人工植树造林,迅速恢复森林覆盖率。我国也是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军人、学生和市民参与义务植树,把荒芜的西山种成了国家森林公园。黄土高原经过几代人治理后,也变得名副其实。我国森林覆盖率也从1949年的8.6%提升到25%。

如今,还在大规模毁林的,恰恰是那些贫穷落后、生活方式还停留在古代的地方。联合国粮农组织说,非洲被砍掉的树木80%都成了柴火。这说明,人类只有先解决温饱问题,才能谈论诗和远方,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来源:灯都世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