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病术后为何容易出现肛周湿疹?什么治疗方式见效快?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18:36 1

摘要:肛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在肛肠手术后患者中较为多见,这是由于肛肠手术后损伤肛周组织,皮肤屏障受损后,局部分泌物增多,肛周因而始终处于潮湿状态,这促进了局部细菌繁殖,肛周湿疹也随之发生。

近年来,肛肠病患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手术是肛肠病有效的治疗方式之一。

肛周湿疹作为一种常见的皮肤炎症性疾病,在肛肠手术后患者中较为多见,这是由于肛肠手术后损伤肛周组织,皮肤屏障受损后,局部分泌物增多,肛周因而始终处于潮湿状态,这促进了局部细菌繁殖,肛周湿疹也随之发生。

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临床表现以局部红肿热痛、糜烂渗液、剧烈瘙痒为特点,不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还可能致使伤口愈合迟缓、感染风险攀升,从而延长住院时长、增加医疗资源消耗,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已成为现代围手术期管理的重要策略之一。

该理念主要是针对手术患者,通过多模式、多学科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促进快速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全面提升患者的手术治疗体验与生活质量。

例如,优化的疼痛管理可减少因排便困难导致的局部刺激,术后肛周清洁护理,这有助于预防湿疹的加重。

此外,ERAS中的早期下床活动及合理的营养支持也有助于整体免疫功能的恢复,从而可能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这些都有利于患者更快从包括肛周湿疹在内的各种并发症中恢复过来。

术后出现的肛周湿疹不仅可能导致患者不适,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可能因为剧烈瘙痒、破溃感染等状况延缓整体康复进程。

常用的药物包括口服抗组胺药以缓解瘙痒,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制剂以抑制炎症,以及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然而,长期大剂量使用皮质激素或其他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例如皮肤萎缩、 色素沉着、易感染等并发症。

相比之下,中医治疗湿疹则强调从整体调 和脏腑功能出发,结合湿疹不同阶段的症状特点施治。

在急性期,中医多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痒为主要原则,慢性期则注重调理气血、滋阴润 燥或温阳化湿。

其中,中药外治也是重要的一环,如使用含有苦参、黄 柏、白鲜皮等具有清热燥湿、解毒止痒功效的中药煎汤熏洗或制成药膏外敷。

肛周湿疹根据其病因可分为原发性肛周湿疹和继发性肛周湿疹,原发性肛周湿疹机制尚不明确,但继发性肛周湿疹多与术后局部组织损伤、 炎症刺激、皮肤屏障受损等有关。

由于肛门周围原本就容易受粪便、尿液或分泌物等刺激,当存在痔疮、肛裂、肛瘘等原发性疾病时,会增 加局部皮肤的潮湿度和炎症反应。

这些疾病导致的慢性炎症状态可破坏皮肤屏障功能,使皮肤对各种物理、化学和微生物刺激更为敏感。

在慢性炎症状态下,机体会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如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 等释放组胺和其他炎性介质,引起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形成湿疹样皮损。

皮损形成后,会出现剧烈的瘙痒和阵发性的疼痛, 反复抓挠不仅直接损伤皮肤,还会促使神经末梢释放致炎因子 ,进一 步加重湿疹的症状。

并且,受原有疾病影响,肛周区域正常菌群发生改变,这可能致使局部细菌、真菌等微生态失衡,进而诱发或加重肛周湿疹。

总之,继发性肛周湿疹是由于一系列内在和外在因素综合作用,其中既有局部病变的直接影响,也有全身生理病理变化的间接影响。

治疗肛周湿疹时,需针对多个环节进行综合干预与管理,其治疗主要涵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等多种方式。

其中中药熏洗治疗是一种古老而有 效的治疗方法,它通过中草药的药效,将药物煎煮后,利用蒸汽熏蒸患处,再用药液洗涤患处,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种方式可有效舒缓疼痛与不适感,改善血液循环,促使炎症消退,还能缓解肌肉紧张与痉挛等症状。

而且中药熏洗治疗使用天然中草药,对人体的副作用较小,特别适合急慢性疾病和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中医药在治疗湿疹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综合考量、全面施治,既要关注表象病症,又要调理内在病因,同时注重全身调理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其核心目标为有效舒缓症状,最大程度减少病情复发,着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在湿疹的早期阶段,治疗策略以排除病邪为主,而到了后期,则侧重于扶助正气以祛除病邪,依据疾病的不同发展 阶段以及具体的中医辨证分型,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风热蕴肤证:常见于急性湿疹的早期阶段,病情发展迅速,皮损主要表现为红色丘疹,并伴有鳞屑、结痂现象,渗出症状不明显。

此时皮肤表面温度较高且瘙痒感强烈,此外,患者可能伴随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舌质偏红,苔薄而黄,脉浮或浮数。

治疗以疏风散热、祛湿止痒,选用消风散作为 基础方剂,该方剂的主要构成药物包括荆芥、防风以疏散风热;苍术、 苦参、蝉蜕用于清热燥湿、解毒止痒。

胡麻仁滋养肌肤,牛蒡子清泄热 毒;生地、丹皮、赤芍凉血解毒;当归活血补血,甘草调和诸药,共同 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湿热下注证:常因外界环境的湿热气候、饮食不节(过食油腻、 辛辣、酒类等助湿生热食物)以及体内湿热内生(如脾胃功能失调,湿 浊内生)。

湿热之邪循经下注至肛门周围,熏蒸肌肤,致使腠理开阖失常,而致本病。

该证候特点表现为发病迅速且症状明显,肛门皮肤呈潮红色,并伴有丘疹、水疱等皮损,同时有黄水淋漓、局部灼热瘙痒等症 状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腻,脉象弦滑或滑数。

若热象明显,则采用萆薢渗湿汤;若湿邪较重,则使用除湿胃苓汤,其中苍术、厚朴、陈皮、猪苓、泽泻、赤茯苓、 白术、滑石等药物着重健脾利湿,同时加入山栀子清热解毒,防风、木 通以祛风通络,并酌情配伍肉桂温阳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脾虚湿蕴证: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则水湿停聚,湿性趋下, 湿邪久居肠道之下,导致湿疹发生,脾主肌肉四肢,脾虚则肌肤失养, 湿邪留滞,可致皮疹糜烂、渗出。

伴随有消化系统症状如纳差、腹胀、 大便溏泄等,舌质淡、舌体胖或有齿痕,舌苔白腻或厚,脉象沉缓或滑。

苍术、陈皮、厚朴、白术强化脾胃运化功能,茯苓、泽泻、薏苡仁等药物利于利湿排毒;白鲜皮、地肤子等具有良好的止痒除湿效果,甘草调和诸药,共同维护机体正常水液代谢,以达治病之目的。

该方剂中,苍术、陈皮、厚朴、白术强 化脾胃运化功能,茯苓、泽泻、薏苡仁等药物利于利湿排毒。

白鲜皮、 地肤子等具有良好的止痒除湿效果,甘草调和诸药,共同维护机体正常水液代谢,以达治病之目的。

血虚风燥证:血虚风燥型的病症通常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且难以迅速痊愈,由于长期渗液不愈或过度使用燥湿利湿类药物,从而耗损体内阴血,导致肝脏失去濡养,气血生成受阻。

随着血亏日久,内风易生,进而转为燥邪,风燥相互纠结,最终形成此症,临床表现方面,患者肛周皮肤呈现肥厚状态,并伴有明显的角化皲裂现象,皮损表面可见抓痕和血痂。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烦不安、低热失眠等症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沉细,治以滋阴养血、润燥熄风,可以选择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散作为基础方剂并进行适应性加减。

熏洗的作用机制

中药熏洗疗法结合了药物的药理活性与温热效应,以多途径、多层 次发挥治疗作用,首先,通过温热刺激能够降低疼痛感受器的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状态,有助于减轻组织水肿。

在熏洗环节中,药物煎煮后 产生的蒸腾药气直接熏灼创口,药力与热力协同作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可以通过皮肤和黏膜被吸收,透过腠理进入络脉,然后输布到病变部位发挥药理作用。

熏蒸时的温热刺激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如此一来,能改善组织供氧与营养状况,利于炎症消退、渗液减少和创面恢复。

紧接着,坐浴阶段则是将创面直接浸润于药液之中, 这一过程不仅能有效清除创面污物,许多中药具有抗菌、抗炎特性,这 些有效成分直接接触皮肤表面或创面,可以抑制细菌生长,减少感染风 险,并加速伤口愈合。

其方药物组成为,槐花30g,苦参30g,地榆炭20g,蛇床子30g,芒硝30g,五倍 子30g,大黄30g,白芷20g,荆芥20g,防风20g,红花15g,菊花15g, 炙甘草10g,冰片5g,用煎药机代煎取汁,密封成100ml袋装。

中药涂擦疗法:中药涂擦疗法不仅能直接作用于湿疹皮损部位,帮助收敛疮口、减轻红肿、消除瘙痒,还能通过皮肤渗透作用,调整机体内 部环境,从内而外地改善湿疹。

根据皮损分期和特点,可针对性地选择 中药临方制剂,如溶液、洗剂、软膏等进行局部涂擦治疗,这种方式适 用于湿疹病程的各个阶段。

在急性期且无渗出症状时,可选用炉甘石洗 剂或三黄洗剂进行外涂;若出现明显的渗出症状,则可采用黄连粉或青 黛散外扑处理。

肛周湿疹的治疗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限于局部药物应用和物理治疗,更需要全方位了解和管理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策略,才能实现对肛周湿疹的有效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来源:张医生健康杂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