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到艾滋病,很多人脑子里还停留在“吸毒者”“性工作者”“同性恋”这几个关键词。但说句扎心的,现在这些老面孔已经慢慢退居二线了。
说到艾滋病,很多人脑子里还停留在“吸毒者”“性工作者”“同性恋”这几个关键词。但说句扎心的,现在这些老面孔已经慢慢退居二线了。
真正感染率在悄悄上涨的,是你可能完全想不到的那几类人。
是不是有点不敢相信?总觉得艾滋病离自己八竿子打不着,觉得自己生活作风端正、洁身自好,怎么可能碰上这事?但现实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艾滋病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正在悄悄换人,而你我,有可能早就踩在了红线上还一无所知。
今天咱不说教、不吓唬人,但一定要把话说明白。别等到查出阳性了才懊悔:我居然是那“新五类人”之一?早知道早点看这篇文章就好了。
先说结论:这五类人,感染风险在肉眼可见地上升。不是说他们“坏”,不是污名化,而是从流行病监测数据、门诊接诊经验、行为习惯综合分析出来的结果。
第一类,中年已婚男性,尤其是40~55岁这段年龄段。你可能想笑,说这群人不都油腻得很,还能有啥性行为?但问题恰恰在这儿:他们有,但不讲究。
很多人表面上是个好丈夫,背地里有点小动作,出去“放个松”“谈个生意”,就稀里糊涂跟人发生了关系。关键是,这群人有个共性:不爱用安全套,觉得那玩意儿影响“体验”。
而且他们基本不体检,觉得自己身板硬,一年洗牙都不去一次,更别说做艾滋病抗体检测了。等到出现症状,已经晚了。
第二类,离异或者丧偶的中老年群体。别以为老了就没性生活了,这群人活得比你想象中“精彩”。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生活空虚,开始接触交友软件、广场舞社交圈。
孤独感+生理需求,让他们很容易陷入情感关系。而他们从小接受的性教育几乎为零,对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认知还停留在“传染病不能握手”。
更别提什么保护措施了,有些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安全套怎么用。就这么一来二去,感染率在老年人群体里飙升的不是一点半点。
第三类,不夸张地说,真的让人震惊:女性家庭主妇。你可能以为她们每天围着锅碗瓢盆转,哪来的艾滋病风险?但真相往往残酷。
很多家庭主妇的丈夫在外有性接触,自己却毫无察觉,也没有任何防护意识。等到体检时查出CD4细胞计数异常,再一抽血:阳性。
她们连追责都不知道追谁,只能把苦咽下去。这种“被动感染者”已成为女性感染艾滋病的一大来源。她们没有错,错的是信息不对称和缺乏防范意识。
第四类,频繁献血或接受输血的人群。等等,别误会,我不是说献血本身会传播艾滋病。正规献血绝对安全,但问题在于有些人因为患病、手术等原因频繁接受输血。
如果血源管理出现纰漏,病毒窗口期的血液可能漏网,成为隐形传染源。虽然严格的血液筛查已大大降低风险,但现实中,仍有极个别漏检案例存在。
特别是一些小地方、非三甲医院,血液来源可能并非100%可靠。这不是造谣,这是现实经验。
第五类,说出来你可能直接愣住:大学生和年轻白领。这群人感染率的上升,已经让很多医生头疼了。
看起来高学历、懂卫生、讲科学,但偏偏最容易“栽”在一夜情、约会软件和“不带套”的侥幸心理上。特别是男男之间的无保护性行为,感染风险高得惊人。
很多人对暴露前预防(PrEP)和暴露后预防(PEP)根本不了解,也不会主动去医院开药。
更悲催的是,他们一旦感染,往往拖很久才发现,因为年轻身体强壮,前期没啥症状,等到病毒载量飙升,才开始后悔莫及。
这五类人,看着没什么交集,但都有个共同点:对艾滋病的警惕性极低,甚至觉得那是“别人的病”。但病毒从来不认人设,也不按套路出牌。
我们再来捋捋,艾滋病到底是怎么传播的?别再有人说什么“共用马桶”“一起吃饭”了,这些年还有人因为这个把艾滋病患者赶出小区的,简直是无知的冷血。
艾滋病主要通过血液、性行为、母婴传播三条路径。而其中,性传播是目前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无保护性行为,占了总感染途径的绝大多数。
再说个冷知识:艾滋病病毒(HIV)进入人体后,有一个潜伏期可长达8~10年,这期间基本没啥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体内疯狂复制,免疫系统逐步被摧毁。
等你真正感到不适时,病毒早就攻城略地了。
那怎么防?别说“洁身自好”就万事大吉了。真正靠谱的防护措施,还是要踏实落地。
第一,固定性伴侣+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别嫌麻烦,也别觉得尴尬,这玩意儿不是道德问题,是生命安全防护罩。
第二,高风险暴露后72小时内可以服用PEP药物,简单说就是紧急补救。这个药不是避孕药,是抗病毒药,作用是阻断病毒在体内建立感染。
医生会根据你的暴露情况给出具体方案,不是随便吃的。
第三,如果你长期处于高风险状态,比如男男性生活频繁、性伴侣不固定,可以考虑每天服用PrEP药物进行预防。这种方式在国外早就普及了,国内也在逐步推广。
第四,定期做HIV抗体检测。
这不是羞耻,而是对自己负责。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别拖着不查。病毒早发现、早治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可以控制得很好,甚至病毒量降至不可检测水平。
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恐惧,其实来自无知。不是病毒可怕,是我们对病毒的了解太少,防范意识太差。
说真的,现在不是艾滋病变强了,而是我们变得太松懈了。该做的事不做,该警惕的却视而不见。这病没有“特定人群”,只有“特定行为”。你以为的“离我很远”,其实可能就在你身边
看完这篇文章,你觉得你属于哪一类?有没有哪些行为你以为很安全,其实已经踩雷了?你认为现在的艾滋病宣传方式哪里做得还不够?留言说说看。
你以为的“他们”,很可能就是“我们”。
参考文献:
1. 中华预防医学会性病艾滋病防治分会.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2021年版)
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疫情最新通报与防控策略(2024年第3季度报告)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来源:曹医师健康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