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印美贸易争论的焦点是美国因为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而增加的25%关税,但3月开始的双边贸易协定谈判卡壳的核心原因是印度是否放开以乳制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市场。低竞争力的印度一旦放开,将面临美国产品的冲击,严重损害本国农民利益,危及莫迪政府执政。
本文共 2900字
阅读预计 7分钟
作者|梦回糊涂
编辑| 朱依林审核|单敏敏
图源:网络
印美贸易争论的焦点是美国因为印度采购俄罗斯石油而增加的25%关税,但3月开始的双边贸易协定谈判卡壳的核心原因是印度是否放开以乳制品为代表的农产品市场。低竞争力的印度一旦放开,将面临美国产品的冲击,严重损害本国农民利益,危及莫迪政府执政。
一、印美贸易谈判的核心
《经济时报》《印度斯坦时报》等报道,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威特科夫(Steven Charles Witkoff)于9月15日晚抵达印度,16日开始恢复双边贸易协定第六轮谈判。谈判原计划于8月25日开始,但由于特朗普政府的言辞,美国谈判代表退出,谈判被推迟。印美2025年3月就启动了双边贸易协定谈判,目标是在2025年10至11月完成第一阶段的协议,旨在到2030年将双边贸易增加到5000亿美元,目前为1910亿美元。
印度专注于贸易的智库“全球贸易研究倡议”(GTRI)认为谈判成败关键在美国取消对印度的额外25%的关税。而美国人关切的,是以准入印度乳业市场为代表的印方农产品市场开放。美国要求降低对玉米、大豆、苹果、杏仁和乙醇等产品的关税,并扩大美国乳制品的市场准入。
美国在8月27日对印度实施50%的关税,其中,25%的关税是对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惩罚。根据印度商业部9月15日的数据,印度对美国的出口从7月份的80.1亿美元下降到8月的68.6亿美元。更真实的变化还需要看9月的数据。
图中第一列是印度对美出口额,第二列是美国占总出口的比例,第三列是原关税,第四列是附加关税,第五列是8月27日后的关税。图源:“梦回糊涂”微信公众号
二、争夺印度奶业市场的战斗
这里编译一篇印媒《铸币报》关于印度对美乳制品贸易的文章《奶牛与贸易协议:争夺印度奶业市场的战斗》。N Madhavan, Cows vs trade deals: The battle for India’s milk market, livemint, 2025.9.15
(老本行的编者注:我国的乳业早已实现规模化饲养为主,2024年百头以上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8%,性控冷冻精液技术、胚胎技术和科学饲养管理技术等,都让良种能充分发挥其遗传潜能,逐年提高产奶量。而印度乳业的主体仍然是传统散户,面对美国规模化养殖产品的冲击,将不堪一击。这是莫迪政府迟迟不愿松口的原因。)
图源:“梦回糊涂”微信公众号
(一)
庞大的产量、低效的单产
文章以泰米尔纳德邦的养殖户库马尔为例介绍到:他们养着13头奶牛,每天共产奶8升,饲草来自他们10英亩的稻田。很长时间以来,并没有赚到多少钱。2024年3月,库马尔加入了阿克夏亚卡尔帕农场和食品公司,为他们供应牛奶,而他们提供饲养技术指导(这是我国的“龙头+农户”模式)。现在有9头奶牛,每天产奶达到75升,是原来的近16倍,每月利润18000卢比(约1453元人民币)(注:2024年,我国奶牛年平均单产9.9吨/头,是其改良饲养管理之后的近4倍。我国规模牧场单产普遍超过11吨。奶牛的产奶周期约为305天)。印度奶业公司Akshayakalpa表示,通过“延伸服务”,其公司收购牛奶的奶牛平均年产量已从之前的1.5吨提高到4吨;但这仍只到美国和新西兰的12吨的三分之一。
文章称,库马尔的转型是“罕见的”,印度有8000万奶农,只有少数人接受了上述生产方式的转变,其他人仍然采用原始的管理方法。
印度1970年启动的“增奶行动”使印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奶国,占全球产量的26%,从奶制品短缺国变为自给自足的国家;但却没有带来效率。在2024-2025年,印度生产了2.48亿吨牛奶并消费了2.43亿吨(注:我国2024年牛奶产量是4079万吨,奶源自给率72.8%)。全球市场研究公司IMARC Group的研究,印度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奶牛和奶水牛,数量超过6100万头,但平均每头奶牛的产奶量只有美国、新西兰或澳大利亚的八分之一。
编者根据世界粮农组织数据库制作,可见我国动物蛋白质摄入均衡,印度依赖奶制品。图源:“梦回糊涂”微信公众号
编者根据本文和我国国家统计局、2025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报告制作。图源:“梦回糊涂”微信公众号
在印度奶产品中,54%(1.34亿吨)供对外销售,其余则由农民自己消费。在供销售的54%中,大约70%由非正规部门(社区奶商)处理,其余则由正规部门(合作社和私人企业)处理。每个邦都有一个合作社来收集牛奶,并在自己的品牌下进行加工和分销。分散而没有足够强的龙头企业。
印度乳业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印度单户拥有牛的数量仅3、4头(注:2024年,我国奶牛场/户均存栏奶牛518头);二是印度奶农大多将乳业当做副业,在饲料营养和现代饲养管理方面基本保留原始方式;三是炎热地区的奶农没有选择本地品种,而一窝蜂选择荷斯坦奶牛或其杂交品种,它们更习惯温带。
其中,正如前例所述,现代饲养管理和营养技术是现阶段印度乳业单产大幅提高的关键。印度普遍存在的肮脏牛舍会导致奶牛乳腺感染,导致停产、产量下降;绑缚在棚舍缺乏运动会导致奶产量下降;大多数印度农民只喂食稻草,使荷斯坦奶牛无法获得均衡足够的营养摄入以充分发挥种质潜能;印度农民放任的方式将错过繁殖周期,而人工授精技术可以充分提高母牛繁殖周期的利用,从而提高年泌乳天数。
(二)
巨大的市场、低下的竞争力
在印度乳业市场方面,全球市场研究公司IMARC Group估计印度牛奶消费量将在未来十年增加1亿吨,达到3.31亿吨。印度14.5亿人口消耗了该国生产牛奶的98%。这是因为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更喜欢即食乳制品、从谷物转向乳制品消费模式的改变,以及庞大的素食人口将牛奶视为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预计到2047年,印度人口将达到16.5亿。随着人口和经济增长,对牛奶的需求只会急剧增加。如此庞大和增长最快的乳业市场是美国农场主需要的。
印度大型私营奶制品公司“Milky Mist Dairy”的首席执行官认为,在国外生产加工奶制品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印度奶牛的低产让其失去竞争力。一旦放开将会导致进口潮,引发奶农的激烈抗议;而当印度奶农被迫转向其他行业,美国乳制品扩大份额后,又会影响印度的牛奶自给自足。
(三)
既需要保护,更需要改良
印度乳业公司强调印度迫切需要的是提高奶牛单产,除了“公司+农户”提供的技术指导之外,尤其依赖政府支持普及现代育种繁殖技术。印度乳业对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为31%,但分配的国家补贴只有4%。同时,还需要提高印度农民的意识,让其重视乳业的丰厚利润,而不只是当做副业忽视投入。有些乳业合作农户即使达到每月2万卢比的利润,其家人仍然认为种田才是主业,反对扩大奶牛养殖。
编者总结,印度乳业需要国家为其提供行业保护,也需要国家帮助提高其单产。莫迪政府需要重视8000万奶农的利益,以及印度奶业自给率的保障。 这让印度在与美国的谈判中让步空间有限。
本文转载自“梦回糊涂”微信公众号2025年9月16日文章,原标题为《【印美谈判卡壳的核心之一——放开乳业】》。
本期编辑:朱依林
本期审核:单敏敏
欢迎您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或建议,但请务必保持友善和尊重,任何带有攻击性和侮辱性语言的留言(例如“阿三”)都不会被采用。
来源:南亚研究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