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663人感染!日本梅毒创纪录:东亚为何成欧美 “病毒中转站”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1 17:28 2

摘要:根据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公布的《感染症发生动向调查周报》2024年第52周(12月23日至29日)的数据,去年梅毒的患者报告数为14663人。接近迄今为止创下的最高纪录。由于梅毒具有母婴传播的特性,一个孩子感染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受到波及。

根据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公布的《感染症发生动向调查周报》2024年第52周(12月23日至29日)的数据,去年梅毒的患者报告数为14663人。接近迄今为止创下的最高纪录。由于梅毒具有母婴传播的特性,一个孩子感染往往意味着整个家庭受到波及。

梅毒这一疾病与人类历史相伴已久,其名称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各不相同,反映出当时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社会观念。最初由法国人发现,被命名为 “那不勒斯病”,但那不勒斯人对此并不认同,而威尼斯人则与那不勒斯人达成一致,反过来将其称为 “法国病”。此后,荷兰人称之为 “西班牙病”,俄罗斯人叫它 “波兰病”,波兰人又把它叫做 “德国病”,这种现象从侧面体现了当时欧洲各国之间微妙的关系。

在历史上,梅毒的传播与欧洲社会的不良风气密切相关。当时社会卫生条件差,上流社会中盛行共用情妇、男宠等行为,这种不良风气自上而下蔓延,为梅毒的传播创造了温床。此外,一些艺术家在梅毒晚期因神经性症状出现幻觉,情绪起伏不定。但这却被认为为他们带来了独特的创作灵感,进而引发一种错误认知,许多普通人也试图通过感染梅毒来获取所谓的创作天赋,相关日记中不乏此类记载。

如今,梅毒在全球发达国家呈大流行趋势,日本也未能幸免。这一现象与此前的新冠大流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冠病毒通过结合人体的ACR受体,广泛攻击内皮细胞,不仅影响全身血管,还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在新冠大流行之后,发达国家中原本较为罕见、通常在免疫系统受限人群中才会出现的疾病,感染率急剧上升,例如致命的真菌感染等。

同时,近年来欧美社会兴起的一些思潮,如随意和狂野的性观念以及对跨性别群体的不当鼓励,也对性病传播产生了影响。以猴痘为例,如何使用中立的性别语言来界定男男群体这一高危群体,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难题。日本作为对欧美高度依赖的国家,在欧美出现性病大流行时,自然难以独善其身,堪称东亚地区的 “欧美风向标”。

为应对这一轮性病大流行,日本政府曾采取创新举措,例如借助《美少女战士》中 “代表月亮惩罚你” 这句经典台词,制作联名海报,鼓励育龄女性进行性病检测。因为性病在感染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民众主动检测的意愿较低。然而,从日本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一举措收效甚微。民众对此反应冷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日本风俗业发达,虽表面违法但实际处于灰色地带,不仅有针对男性的业务,也有针对女性的。部分日本人认为自身遵守规矩会定期检查,而指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从业者不遵守规矩,导致疾病传播,这种观点无疑是五十步笑百步。此外,日本社会的耻感文化也使得人们对性病避之不及,即便疾病可治,但患病记录或频繁就医可能引发社会舆论压力,导致个人 “社死”,这使得许多人对检测望而却步。

在大洋彼岸的欧美,情况更为严峻。2022年,英国梅毒感染率达到了自194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加拿大在2010年至2019年间,梅毒感染率增长了389%,且仍在持续上升。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新生儿先天梅毒的数量相比10年前增加了10倍不止,且增长趋势还在延续。

美国专家认为,这一现象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新冠疫情期间,美国政府采取放任政策,且美欧之间通航频繁,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其次,美国社会鼓励跨性别等观念,民众在性行为方面更加自由奔放,政府难以对民众的自发传播行为进行干预,因为这涉及到所谓的 “绝对自由”,是一个敏感而棘手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只能加大治疗力度,但这一措施也面临重重困难。

一方面,许多感染性病的人群游离于医疗体系之外。美国医疗费用高昂,如一次普通的15分钟问诊可能收费高达五六百美元,这使得许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数据显示,1/5的美国人患有性病,实际数字可能更高,估计达到1/4较为合理。同时,美国还有1/2的人存在吸毒行为,吸毒不仅影响免疫系统,还与性病传播相互交织。由于吸毒人群往往经济条件较差,且性病存在一定社会污名化,他们既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也不愿寻求政府医疗资源的帮助。

另一方面,为减少吸毒人群中的性病传播,加拿大和美国政府采取了诸多措施。例如,加拿大实施了 “针头交换计划”,在社区设置针头回收箱和免费针头取用箱,旨在让吸毒者使用干净针头,减少疾病传播。然而,这一计划实施后却发现针头数量过多,收集箱根本无法容纳,社区内到处都是丢弃的针头,令相关管理部门大失所望。

此外,美国在防控性病过程中还面临着社会观念和历史遗留问题的挑战。美国政府提议医疗机构前往孕妇家中进行检测和治疗,但这一举措引发了诸多争议。《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对孕妇的称呼从 “怀孕的人” 变回 “孕妇”,背后反映出美国社会在性别语言使用上的激烈争论。民主党人将哺乳期妇女称为 “哺乳父母”,将孕妇和产妇称为 “生产的人”,这一做法遭到共和党的强烈反对。例如,罗姆尼的妻子安・罗姆尼就曾大骂民主党人,认为这种称呼剥夺了 “妈妈” 的社会权利。2022年,共和党发起 “捍卫妈妈计划”,得到了广大保守派的支持。

对于非裔群体来说,政府的检测提议更是引发了他们对历史上不公正医疗实验的痛苦回忆。臭名昭著的塔斯基吉实验中,美国政府在明知青霉素可以治疗梅毒的情况下,仍对非裔社区进行观察,以获取实验数据,这一行为在非裔群体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政府和医疗机构极度不信任。如今,当政府要求非裔群体定期进行性病检测时,他们自然会联想到那段黑暗历史,从而产生抵触情绪。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呼吁非裔社区接种疫苗时,就遭到了强烈抵制,他们表示这听起来就像塔斯基吉实验,对政府和医疗机构的不信任溢于言表。

从日本到欧美,性病大流行的趋势愈发明显,这一系列问题背后的矛盾错综复杂,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欧美社会的性观念变革、吸毒问题、医疗体系缺陷以及历史遗留的信任危机等,都为性病传播提供了土壤,而这些问题又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难以解开的死结。

对于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欧美和日本的现状无疑敲响了警钟。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人员流动日益频繁,性病的传播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尊重不同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加强公共卫生教育,提高民众的自我保护意识,成为摆在各国政府和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对于个人而言,在性行为中充分考虑自身安全,做好防护措施,是预防性病感染的关键。同时,社会也应加强对性病的正确认识,减少对患者的歧视,营造一个理解和包容的环境,鼓励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检测和治疗。只有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在这场与性病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守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来源:社会观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