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金泰教授:详谈帕金森病综合防治丨世界帕金森病日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1 17:31 2

摘要: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第三大健康杀手,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帕金森病,神经时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围绕帕金森病症状特点、预防措施及早期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第三大健康杀手,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2025年4月11日是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了解帕金森病,神经时讯特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围绕帕金森病症状特点、预防措施及早期筛查诊断展开分享,旨在让大众深入认识帕金森病的症状特点,掌握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明白早期筛查诊断的关键意义,提高对帕金森病的重视程度和防范意识。

帕金森病的症状可分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两大类,两者均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运动症状

主要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平衡障碍。

(1)静止性震颤:约70%患者的首发运动症状,表现为肢体远端(如手指)在放松时的节律性震颤(4~6 Hz),呈“搓丸样”动作。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或主动运动时消失。震颤多不对称,通常从单侧肢体开始。

(2)肌强直:肌肉持续性僵硬,被动活动关节时阻力均匀(铅管样强直)或伴随震颤呈断续停顿(齿轮样强直)。导致动作启动困难、表情减少(“面具脸”)、步态僵硬。

(3)运动迟缓:动作启动延迟、速度减慢和幅度减小,表现为精细动作困难(如扣纽扣、写字过小症)、语言单调、吞咽减慢。

(4)姿势平衡障碍:中晚期出现,表现为步态冻结(起步或转身困难)、前冲步态(小步快走)、易跌倒(平衡反射减弱)。

2.非运动症状

表现多样,且容易被忽视。包括嗅觉减退、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焦虑抑郁、认知障碍等,部分非运动症状会早于运动症状出现。

(1)嗅觉减退(Hyposmia):约90%患者早期出现,是重要的前驱标志。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便秘(因肠道蠕动减慢,可能早于运动症状数年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站立时头晕,与交感神经退化相关);排尿异常(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多汗或皮脂分泌增多(面部油腻)。

(3)睡眠障碍: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即患者“演绎梦境”(如喊叫、踢打),是帕金森病前驱期的重要预警信号(早于运动症状10年以上)。日间过度嗜睡,与多巴胺能药物或脑干病变相关。

(4)抑郁和焦虑:40%~50%患者伴发,可能与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异常相关。

(5)认知损害:晚期约80%患者出现轻度认知障碍(MCI),30%~40%进展为痴呆(注意力、执行功能下降)。

目前帕金森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结合现有研究,预防措施可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1.减少环境毒素暴露

(1)避免接触化学毒物:长期接触杀虫剂(如除草剂、有机磷农药)、重金属(如锰、铅)或工业污染物(如一氧化氮、MPTP)的人群患病风险显著增加。这些物质可能损伤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建议职业暴露者加强防护。

(2)饮食污染控制:减少摄入含农药残留的食品。

2.健康生活方式干预

(1)饮食方面:保持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等,限制高糖高脂饮食。

(2)规律运动:每日30 min中等强度运动可降低发病风险。

3.心理健康管理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健康。建议通过社交活动、兴趣爱好缓解压力,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

4.高风险人群定期体检筛查

(1)家族史人群:约10%的帕金森病患者有家族史,尤其年轻发病者遗传倾向更明显,建议定期进行神经专科评估。

(2)前驱症状监测:嗅觉减退、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RBD)、长期便秘等非运动症状可能早于运动症状出现,需早期干预。

5.慢性疾病管理

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也可能增加患帕金森病的风险。

易患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3类:

(1)家族遗传倾向:有帕金森病家族史者患病风险增加,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型患者(40岁前发病)。

(2)年龄与性别因素: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约为1.7%,80岁以上可达4%。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可能与激素差异或职业暴露相关。

(3)环境因素:长期接触农药、重金属或工业化学品的职业人群风险较高。

全程管理策略

1.前驱期

前驱期可能表现为嗅觉减退、睡眠障碍、便秘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识别这些症状是早期干预的基础。一旦有迹象表明帕金森病的前驱症状,应尽早开始跟踪随访,为可能的疾病的早期阶段做准备。

2.早期

这个阶段患者已出现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肢体僵硬等),可临床确诊为帕金森病,日常活动稍慢,但能独立完成。这个阶段的管理目标是控制症状、延缓进展、维持正常生活能力,可通过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能药物等,非药物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如每日30 min步态训练(如跨步练习)、太极拳改善平衡。饮食调整可采取高纤维饮食+益生菌改善便秘。对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给予心理支持等。

3.中晚期

随着疾病进展,运动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加重,这个阶段的目标是控制运动波动(剂末现象、开关现象)和异动症,预防跌倒。通过药物方案调整、制定个性化康复训练计划、改善抑郁情绪等方面进行干预。还可通过脑深部电刺激(DBS)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帕金森病的治疗应以患者为中心,结合病程特点灵活调整策略,最大限度的减少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家庭成员的参与对于患者的日常管理和生活质量也至关重要。

对于患者而言,首先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接纳疾病,设定合理目标:承认病情变化,但不过度悲观。例如,将目标从“恢复如初”调整为“保持独立进食能力”或“每日散步10 min”。其次,乐观应对情绪波动:积极参与社交与兴趣活动,记录“每日小成就”(如完成一次康复训练),增强自我效能感。最后,按时规律服药,积极锻炼身体。对于早期患者,可通过太极拳、瑜伽提升平衡能力;中晚期患者可用坐姿踏步机、阻力带训练维持肌力。

对于家属而言,在安全前提下,鼓励患者自主完成穿衣、进食等日常活动,延缓功能退化。保持耐心,理解动作迟缓是病症而非故意拖延,用“慢节奏”包容患者。提醒患者按时服药,进行康复训练等,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对于需要照料的中晚期患者,也可进行居家改造:移除地毯、安装卫生间扶手、增加夜间照明;外出使用四脚拐杖或助行器等防止患者跌倒。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将固体食物打成糊状,液体增稠;进食时保持坐直,小口慢咽等。家属也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定期与亲友倾诉压力,或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如“喘息服务”),避免“照护倦怠”。

郁金泰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华山)认知障碍方向带头人,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副主委。

长期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的防诊治临床和研究工作,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项目、教育部中央高校科技领军人才团队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重大计划项目等,牵头制定了阿尔茨海默病循证预防国际方案,成果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Cell,Nature Human Behaviour(7篇),Nature Aging(2篇),Nature Mental Health(3篇),Lancet Neurology等权威期刊。

荣获中华青年科技奖和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奖项。

来源:神经时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