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5年,26岁的周丽云亲手把教师编制通知书撕碎,作为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走出来的第一批女大学生,承载着张桂梅校长对这所免费女子高中的信心和希望,周丽云究竟为什么将得来不易的教师编制通知书撕碎呢?
本文叙述皆有官方信源,为了读者有更好的体验放在了文章后缀,感谢您的支持!
2015年,26岁的周丽云亲手把教师编制通知书撕碎,作为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走出来的第一批女大学生,承载着张桂梅校长对这所免费女子高中的信心和希望,周丽云究竟为什么将得来不易的教师编制通知书撕碎呢?
1988年,周云丽降生在华坪县通达乡丁王村。
可是周丽云的出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喜悦,母亲因为周丽云难产去世,父亲周德荣抱着襁褓中的女儿,望着漏雨的土坯房和瘫痪在床的老母亲,第一次尝到了人生的苦楚。
童年的记忆刻满了生存的艰辛。五岁那年暴雨夜,屋顶塌陷的土块砸醒了熟睡的姐妹,周云丽摸黑背着失明的奶奶逃出危房;十岁时为凑齐32元学杂费,父女三人连夜挖了300斤野山药,背篓的麻绳在父亲残疾的肩头勒出血痕。
初中毕业那年,姐妹俩同时考上高中,录取通知书却成了烫手山芋,父亲颤抖的手数着卖猪换来的800元钱,连一个人的学费都不够。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08年雨季。当周云丽准备收拾行李去广东打工时,村支书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消息:张桂梅创办的全国首所免费女子高中开始招生。
那天下着瓢泼大雨,父女三人踩着泥泞的山路走了七个小时,浑身湿透地出现在华坪女高门口。张桂梅望着瑟瑟发抖的姐妹俩,转身从宿舍抱出两床棉被:"从今天起,这里就是你们的家。"
华坪女高的三年,被学生们称为"用命换未来"。清晨5:20的起床哨刺破黎明,十分钟内完成洗漱、整理内务,跑步进入教室时,张桂梅已拄着拐杖站在讲台上。周云丽的数学课本扉页写着"不死就要学",这是她入学摸底考仅得6分后立下的誓言。
2010年寒冬凌晨一点,巡查宿舍的张桂梅发现周云丽躲在厕所背书,手电筒的光束里,女孩冻得发紫的嘴唇嗫嚅着:"三角函数公式总记不住......"
第二天,教师办公室多了张行军床,张桂梅把最薄弱的学生集中到身边,亲自盯着她们做题。那年期末考,周云丽的数学成绩从38分跃升至92分,试卷上的批注"你会成为最好的老师"让她泣不成声。
2011年高考放榜,当周云丽以超一本线46分的成绩被云南师范大学录取时,整个丁王村沸腾了。村民们翻山越岭送来核桃和腊肉,父亲用歪歪扭扭的字迹写下"感谢张老师"。
临行前,张桂梅往她行李箱塞了件毛衣:"记住,飞出大山不是为了逃离,而是为了带回光明。"
2015年的抉择远比想象中艰难。宁蒗县的教师公寓明亮宽敞,转正后每月4800元的工资足以让全家脱贫。
而华坪女高代课教师的岗位,不仅月薪仅有2800元,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倒闭的学校,当时女高负债近百万元,教师流失严重。
促使周云丽最终折返的,是回校探望时目睹的场景:数学课上,代课老师讲错了三角函数公式,台下却无人察觉。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前提,是有人愿意成为摆渡人。当她把编制录取通知书撕碎扔进火塘时,父亲抄起竹棍要打,却在听到"当年张老师也是这样撕掉我的退学申请"时,颓然跌坐。
回到女高的第一堂课,周云丽在黑板上画出函数图像,转身时看见后排几个女生在偷偷抹眼泪,她们已经两个月没上过数学课。那天放学后,她在教室后墙贴出"数学诊所"告示:每晚九点到十二点,随时答疑。
2017年深冬的深夜,周云丽打着手电护送学生回宿舍时,在结冰的台阶上摔断了尾椎骨。
医生要求卧床三个月,她却第二天就让人抬着担架进了教室。"周老师躺着讲课的样子,我这辈子都忘不了。"学生陈明燕回忆道,那天的立体几何课上,三十多个女生哭成一片,却把解题步骤记得格外清晰。
这样的故事在华坪女高不是特例。周云丽的备课本里夹着泛黄的纸条,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知识盲点;她自创的"错题追踪法",让女高数学平均分从全县倒数跃居第一;为帮傈僳族学生理解概率问题,她把习题改成"采菌子时遇到熊的概率"。
当2019年女高高考本科上线率创下100%的奇迹时,这个曾被嘲笑"最笨"的老师,成了家长口中的"数学女神"。
面对外界"道德绑架"的质疑,周云丽在教师日记里写道:"如果这是绑架,我甘愿被张老师绑架一生。"
在她影响下,华坪女高已有37名毕业生选择回乡任教,形成独特的"教育反哺链"。傈僳族女孩谷雨燕放弃昆明重点中学的职位,回到母校担任英语教师时说:"周师姐能放弃编制,我为什么不能?"
如今走进华坪女高,依然能看到周云丽瘦削的身影在走廊穿梭。
凌晨五点的晨读课,她口袋里总装着润喉糖;深夜的教师办公室,她的台灯永远最后熄灭。当被问及是否可能接任校长时,她笑着摇头:"我的战场在讲台。"
但变化正在发生。2023年秋季开学,周云丽主动请缨担任尖子班班主任,带着20个姑娘向清华北大发起冲刺。
她研发的"傈僳族学生思维转化教学法",被纳入云南省重点教研课题。更令人动容的是,当年那个躲在厕所背书的女孩,如今在女高旁建起了"周末课堂",免费为周边村寨的留守儿童补课。
在这所石头缝里长出来的学校,改变命运的故事就像山上的野竹子,一茬接一茬地冒。
周云丽带的班去年出了个全县数学状元,是个爹妈都在外地打工的姑娘;今年又有三个学生被师范院校录取,说好了毕业就回来教书。
山民们现在路过学校总要停下听听动静,他们说:"这念书声比山歌还好听,唱的都是活路。"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来源:川流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