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探中俄互免签证前的边境小城:4日游只需600元,俄罗斯游客大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6:49 1

摘要:“600块玩四天还给管饭”,这价格听着像拼多多团购,可它实实在在贴在珲春口岸的大巴车窗上,白纸黑字,人民币标价。

“600块玩四天还给管饭”,这价格听着像拼多多团购,可它实实在在贴在珲春口岸的大巴车窗上,白纸黑字,人民币标价。

朋友圈刚有人晒俄罗斯同学在三亚学广场舞,转头外交部就甩出新政策:明年9月起,普通俄罗斯护照抬脚就能进中国,一年不限次数,住到腻为止。

消息一出,做导游的老王连夜把落灰的俄语小册子翻出来,边擦边嘟囔,“得赶在冬天前把‘你好’‘便宜点’再背顺溜,要不到手的鸭子得飞。

珲春口岸的现场比直播间还热闹。

早上八点,过关的俄罗斯人已经排长队,大包小包全是尿不湿、电热毯、小米手环,箱子塞得鼓出来,像准备搬家。

工作人员见怪不怪,“他们来买一趟,够家里用半年。

”边检通道口贴着双语提示:限重30公斤,超了交税。

可秤砣刚压上去,不少人直接打开行李箱,现场开始“断舍离”,把厚外套往身上套,一层又一层,像夹心面包。

气温二十度,有人闷得满脸通红,手里还攥着刚买的无人机盒子舍不得扔。

游客娜塔莎是第四次来,轻车熟路。

她给记者看手机里的备忘录:第一天早市羊杂汤,第二天商城买筋膜枪,第三天囤货纸尿裤,第四天必须空出半天做美甲,回布拉戈维申斯克前再撸一顿麻辣烫。

她算盘打得精,“俄罗斯一套儿童餐具合人民币四百多,珲春超市八十块搞定,差价就当路费。

”为了抢购打折牛奶,她还自带折叠小推车,粉色斑马纹,在人流里横冲直撞,回头率比导游的小旗子还高。

市区里的商场干脆把广播都换成俄语,循环播放“好消息,凭护照领洗衣液”。

店员小赵自学了半年弹舌音,现在能一口气报出“热水器、电饼铛、空气炸锅”大串单词,可真到了高峰,他还是习惯性把价格写在纸上,数字后面画个大大的“SALE”,谁看都懂。

最忙的是退税窗口,俄罗斯大爷攥着一把小票,排队时没事做,就练太极,一招一式像模像样,把后面的中国游客看乐了,偷偷录视频发抖音,配文:战斗民族养生学。

数据也疯狂。

今年前八个月,65万俄罗斯人坐着飞机往中国冲,比去年多三成。

有人担心:这么一窝蜂,珲春吃得消吗?

出租车司机老魏咧嘴一笑,“别说住宿,连我家楼下澡堂子都加装了俄式桑拿炉,一桶水浇下去,白蒸汽直冲房顶,看着就带劲。

”但隐忧也有。

小长假期间,个别酒店坐地起价,原本两百块的经济房一夜之间涨到五百,还理直气壮,“爱住不住,反正有人抢。

”网上吐槽贴刚冒头,当地监管部门立马约谈,罚了几家,房价这才老老实实地坐回椅子。

更微妙的细节在支付。

你以为是手机秒付?

错,俄罗斯大哥大姐更喜欢捏着厚厚一沓现金,数得哗啦响。

商场收银台特意准备验钞机,红色纸币翻飞,像过春节。

有游客不会用人民币,干脆把美元、卢布、人民币混着给,收银小姑娘算盘珠拨得飞快,堪比柜台版速算大赛。

专家解释:他们国内刷卡环境一般,现金更有“花出去”的实在感。

听得人哭笑不得,原来“花钱的爽点”也分国界。

政策落地一年,到底会带来什么?

珲春早市的摊位老板已经盘算扩充门面,卖烤冷面的大姐说要是客人再多,就把隔壁粥铺盘下来,24小时营业,“让老毛子也尝尝东北宵夜。

”而在直线距离不到一百公里的俄罗斯远东小镇,旅行社广告贴满公交车站,“去中国吃西瓜”被写成显眼标语——那边西瓜贵得离谱,一块折合人民币二十多块,来珲春一块五,直接当水喝。

老百姓最实在,谁能让他们省钱、开心,他们就往哪儿去。

当然,免签不是万能钥匙。

语言不通、支付习惯、服务标准参差不齐,这些都可能让热情打折。

但机会就摆在那儿:谁先学会用俄语说“包邮”,谁就能把生意做大。

夜幕下的口岸货车依旧轰隆隆排队,车灯像串起来的星星。

一个卖俄罗斯雪糕的大叔守着保温箱,见人就递上一支,奶味厚得黏舌头。

他眯着眼笑,“政策来了,人流来了,好日子就得跟着来,是不是?

”雪糕白雾升腾,混着秋夜的凉气,像给这条边境线轻轻加了层柔光滤镜,未来一年会发生什么,答案都在路上。

来源:墨韵雅香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