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4月11日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
一切美好的事物,
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
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
半导体这种无比美好的事物必定也是曲折的!
最新消息: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4月11日发布《关于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的紧急通知》。根据海关总署的相关规定,“集成电路”原产地按照四位税则号改变原则认定,即流片地认定为原产地。建议“集成电路”无论已封装或未封装,进口报关时的原产地以“晶圆流片工厂”所在地为准进行申报。
每个阶段刺激半导体行情的原因不尽相同,但有一个是核心驱动力,那就是自主可控,国产替代。这是每一次半导体行情加速的底层逻辑!
1
中国这次调整了半导体产品的 “出生地” 认定规则,本质上是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重构中打出的 “政策组合拳” 之一。
以前芯片的 “国籍” 可能看最后封装地(比如包装在哪),现在改成看它的核心制造环节(晶圆流片地)。
这就像判断一个人的籍贯,以前可能看他最后在哪换了衣服,现在直接看他在哪出生。
为什么要这么做?
第一,主要是为了防卡脖子。美国等国家总用关税和技术封锁限制我们,这次调整能更精准识别哪些芯片是美国造的,从而针对性加关税,保护国内产业。
比如说,某美国企业在台湾流片、马来西亚封装的芯片,此前原产地被认定为马来西亚(享受较低关税),但新规实施后将被认定为台湾地区,可能面临更高关税。这一调整直接削弱了美国企业通过 “第三国封装” 规避关税的能力,同时倒逼外资企业将晶圆制造转移至中国以降低成本。
第二,支持国产化。国内晶圆厂(如中芯国际)生产的芯片会被认定为 “中国籍”,更容易拿到政策支持,加速国产替代。
实际上是在强制产业链透明化。这将迫使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等外资企业加速在中国布局晶圆制造产能(如英飞凌计划将40nm芯片前端制造交由中芯国际代工),从而提升中国在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第三,倒逼产业链自主。企业为了规避关税,可能把关键制造环节搬到国内,带动设备、材料等上下游发展。
对谁的影响比较大呢?
对外企来说,美国TI、英特尔的芯片如果在美国流片,可能被加关税;台积电、三星的芯片如果在非美地区流片,影响较小。比如说,AMD的锐龙CPU部分由台积电代工,原产地可能被认定为中国台湾地区,从而规避关税。
对国内企业来说,成熟制程芯片(如车规芯片)的国产替代会加快,北方华创等设备商也会受益。比如说,国内晶圆厂若采用国产设备完成流片,其产品可被认定为中国原产,享受政策支持;同时,国产设备采购需求将上升,2024年中国进口美系半导体设备超 1300亿元,新规可能加速国产替代。
总之,中国用规则调整抓住芯片的核心制造环节,既能应对外部压力,又能推着国内半导体产业向技术自主、区域化协作方向演进。
此次半导体产品原产地认定规则调整,对半导体产业链的影响梳理如下:
1)晶圆代工:国产成熟制程产能价值重估
核心逻辑:政策将原产地认定锚定晶圆流片环节,直接强化国内晶圆厂的战略地位。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的成熟制程产能(28nm 及以上)将成为国产替代主力,叠加关税政策对美系产品的限制,本土晶圆厂的产能利用率和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提升。
受益标的:中芯国际(国内最大晶圆代工厂)、华虹半导体(全球领先的嵌入式存储、功率器件代工)、华润微(IDM 模式)、士兰微(产能扩张)
2)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加速渗透
核心逻辑:晶圆厂扩产直接拉动设备需求,政策通过原产地规则间接推动国产设备采购。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企业在刻蚀、沉积、清洗设备领域的技术突破,将逐步替代 ASML、应用材料等国际巨头。
受益标的:北方华创(全品类布局)、中微公司(刻蚀龙头)、盛美上海(清洗设备)、拓荆科技(薄膜沉积)
3)半导体材料:国产替代空间广阔
核心逻辑:晶圆制造对材料需求激增,政策推动国产材料在硅片、光刻胶、电子特气等领域的替代。沪硅产业、安集科技等企业将受益于本土晶圆厂扩产和供应链安全需求。
受益标的:沪硅产业(硅片龙头)、安集科技(CMP 抛光液)、南大光电(光刻胶)、华特气体(电子特气)
4)成熟制程芯片设计:国产替代主力赛道
核心逻辑:政策通过关税杠杆加速国产替代,车规级芯片、模拟芯片、MCU 等成熟制程产品将优先受益。圣邦股份、思瑞浦等企业在细分领域技术突破,逐步替代 TI、ADI 等国际厂商。
受益标的:圣邦股份(模拟芯片)、思瑞浦(高算力模拟芯片)、士兰微(功率半导体)、晶华微(医疗与工业芯片)
5)封装测试:传统业务承压,先进封装突围
核心逻辑:政策弱化封装环节的原产地认定,传统封装企业(如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面临毛利率压力,但具备先进封装技术(如 Chiplet、3D 封装)的企业可通过高附加值业务对冲风险。
受益标的:长电科技、通富微电、晶方科技。
6)产业链协同:设备材料与晶圆厂深度绑定
核心逻辑:政策推动下,晶圆厂扩产与设备材料国产替代形成闭环。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等设备商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战略合作将加速技术迭代和产能释放。
比如,中芯国际与北方华创,北方华创的刻蚀机、薄膜沉积设备已进入中芯国际 14nm 产线,2024 年订单金额超 20 亿元。
华虹半导体与沪硅产业,沪硅产业的 12 英寸硅片供应华虹无锡基地,2024 年采购量占华虹总需求的30%。
2
之前我做一个数据统计,在川普任职期间对应A股10倍股的行业统计。
研究统计的时间是在2017.1.20~2021.1.20。当时那个时期的10倍股有57家。
其中,主要集中在三个方向:大医药,大科技,大消费!
医药(16家),半导体(11家)和白酒为主的消费(8家)。具体梳理如下表所示:(注:这是对历史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仅供研究学习)
也就是说,
懂王瞎折腾的周期里,半导体行情容易加速,也容易超预期!
特别是,直接倒逼,加强了A股半导体产业链的暴涨,甚至出现了很多的10倍股!
那么,
当前,Trump2.0时代,
你懂得~~~
在这样的周期背景下,寻找出与上一任期相似的10倍股逻辑:
首先,剔除掉医药,当年的疫情造就了当时特殊的行情,虽然本身医药的十倍股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但是在Trump那个时期内,主要还是有一个疫情的扰动带来的医药爆炒行情;
另外,消费降级之后,整体消费驱动大不如从前了,经济环境不好,消费降级......这样的情况下,再想复制以前的状态,非常艰难!目前的刺激消费背景下,更多还是反复的脉冲式行情!
剩下的就是,
唯一具有逻辑可复制性的,那就是半导体!
在Trump任期内,能够刺激出现更多10倍股的,具有可复制性的,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半导体产业链!!!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卡脖子的倒逼行为,正在加速的倒逼我们的半导体产业加速突破。接下来,自主可控/半导体产业链必将迎来一轮快速的重大的发展和突破!一旦有新的技术突破了,必然会在股价上得到立竿见影的体现!是投资者的标配!
未来中长期,重点关注先进制造、先进封装、半导体设备及高端芯片等“卡脖子”环节的国产化,此外重视半导体板块的并购重组!结合中信证券的研报梳理如下:
1)设备端:景气度整体较好,受益于国内晶圆厂长期扩产持续,以及先进芯片需求的高阶驱动。
2)设计端:高端芯片国产化率仍较低,但计算相关、CIS、内存接口、模拟射频芯片等正加速实现国产替代。
3)制造/封测:均处于成熟制程景气度回升过程中,稼动率提升+ASP修复;先进制程整体加速追赶,先进存储更快、先进逻辑持续突破;此外Chiplet+HBM带动先进封装需求快速提升。
4)政策与信创推进:重点关注集成电路大基金三期的投资落地及新一轮信创需求的落地。
半导体先进制造产业链部分梳理:
晶圆代工:中芯国际
半导体材料:沪硅产业、容大感光、南大光电、双乐股份、安集科技等
半导体设备:北方华创、中微公司、盛美上海、拓荆科技等
EDA软件:华大九天、概伦电子、广立微
芯片生产:中芯国际、华虹公司
芯片设计:复旦微电、紫光国微、韦尔股份、圣邦股份
先进封测:长电科技、通富微电
其中,国产替代的核心是半导体设备,核心龙头公司如北方华创和中微公司等等。半导体光刻机、光刻胶材料的国产化率是最低的,因此,这是急迫需要突破的领域,还有比较核心的有,半导体清洗的盛美上海,精密光学器件/光学镜头茂莱光学,薄膜沉积设备拓荆科技,ArF光刻胶龙头南大光电,营收处于领先的上海新阳等,环氧塑封料的华海诚科等等......
再比如,芯片设计里图像传感器的韦尔股份;模拟IC芯片设计龙头圣邦股份;SOC芯片的晶晨股份;还有AI服务器龙头工业富联;存储芯片龙头兆易创新,半导体硅片龙头沪硅产业,射频前端平台级龙头卓胜微,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功率半导体龙头闻泰科技,超算国内龙头中科曙光等等......
这里我再统计一下:市值在500亿以上的半导体公司
声明:本文观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投资决策依据,其中部分内容借助DeepSeek等AI工具进行协助创作,仅作为研究学习,并不持有任何观点,结果并非绝对可靠。股票市场受宏观经济、行业政策等因素影响,变化快,投资者不要盲目依赖文中分析,需结合自身经验和市场情况考虑,谨慎投资。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研值与财华兼顾原创与好文精选,部分文章分享前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
来源:金融梦想家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