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尔吉斯斯坦总统曾宣布不会更改文字,我国柯尔克孜族使用啥文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02:31 2

摘要:公元8世纪,那时候吉尔吉斯人的祖先——黠戛斯人,生活在叶尼塞河两岸。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赶着牛羊马群,跟着水草丰美的季节迁徙。那个年代,纸张和笔墨还没走进他们的生活,文字是用更原始的方式留下的。他们拿起锋利的石器或者金属工具,在坚硬的石头上一下一下地凿出符号

从如尼文到察合台:文字的千年漂流

公元8世纪,那时候吉尔吉斯人的祖先——黠戛斯人,生活在叶尼塞河两岸。他们是典型的游牧民族,赶着牛羊马群,跟着水草丰美的季节迁徙。那个年代,纸张和笔墨还没走进他们的生活,文字是用更原始的方式留下的。他们拿起锋利的石器或者金属工具,在坚硬的石头上一下一下地凿出符号,这些符号就是所谓的如尼文。

他们用这些符号刻下对神灵的祈祷,比如祈求风调雨顺,或者记录部落里英雄的战绩,甚至还有些是日常生活的片段,比如狩猎的收获。叶尼塞河畔的石头就这么变成了他们的“书”,风吹日晒中静静地立在那里。

如今,这些石碑大多已经风化得不成样子,散落在草原上或者被河水冲刷得模糊不清,但有些残片还是保存了下来,比如《阙特勒碑》。这块碑如今被小心地安置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表面上还能看到那些刻痕,虽然斑驳,却像在低声诉说一千多年前的故事。

到了十三世纪,吉尔吉斯人的文字迎来了新的变化。随着宗教的传播,察合台文开始在吉尔吉斯人的生活中崭露头角。这种文字是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写成的,笔画流畅,连起来就像一串优雅的书法。吉尔吉斯人很快就适应了它,开始用这种文字在羊皮纸或者粗糙的布料上写东西。他们用察合台文抄写《古兰经》的经文,工整地一行行排列,留给后代传颂信仰。

文字的故事还没完,到了20世纪初,吉尔吉斯斯坦的文字系统又迎来了一次翻天覆地的变革。苏联成立了,这个新兴政权带来了全新的政策,其中就包括西里尔字母的推广。

苏联的遗产:西里尔字母扎根

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启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字改革,决定将西里尔字母推广到包括吉尔吉斯语在内的众多民族语言中。那时候,吉尔吉斯斯坦还是苏联的一部分,改革的推行速度非常快。政府派出了专门的工作小组,深入到各个村庄和城镇,确保这项政策落地。

他们带着印刷机和模板,把西里尔字母的字模分发到各地,很快,新的教科书就开始流水线般地生产出来。这些教科书从最基础的字母表开始教起,逐步过渡到单词和句子,内容涵盖了日常生活和苏联宣传的知识点。同一时间,报纸也改头换面,原来的文字被替换成了西里尔字母,报道的内容从农业生产到国家大事一应俱全。官方文件也紧跟步伐,从村级通知到中央法令,全部统一采用这种新文字书写,确保信息传递的一致性。

20世纪初,吉尔吉斯斯坦的识字率还不到10%,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见过书本。但到了苏联推行西里尔字母后的几十年里,这个数字迅速攀升到了90%。政府在各地建起了学校,哪怕是偏远的牧区,也有了简陋的教室。

老师们则接受了专门的培训,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地写下示范,教学生们怎么组合字母拼出单词。与此同时,俄语作为苏联的“通用语言”也逐渐渗透进来,尤其是在精英阶层中。政府官员需要用俄语起草报告,学者们用它撰写论文,商人们用它跟外地伙伴交流。为了适应这种需求,俄语学校在吉尔吉斯斯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许多年轻人慕名前去学习,希望通过掌握这门语言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文字改革的推进并非没有代价。吉尔吉斯人原本有着丰富的口述文化传统,历史和故事都是通过长辈们的讲述一代代传下来的。比如《玛纳斯》这样的史诗,过去是由吟游诗人用抑扬顿挫的语调唱出来的,内容讲述英雄的征战和民族的荣耀。可随着西里尔字母的普及,书面文字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口述的内容没能及时记录下来。

一些诗歌和传说因为没有被系统整理,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淡去,面临失传的风险。尽管如此,西里尔字母还是在吉尔吉斯斯坦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个国家居住着多个民族,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的语言和习惯,但西里尔字母的推广让大家有了一种共同的书写工具。

扎帕罗夫的务实担当:语言里的民族魂

扎帕罗夫总统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历史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他的行动总是跟民族文化紧密相连。2024年9月,他在纳伦州参加了一场重要的活动——中吉合资炼油厂的奠基仪式。这座炼油厂是个大项目,总投资高达23亿元,建成后能为当地提供1200个就业岗位,带动经济发展。

那天,他站在奠基现场,用柯尔克孜语发表了一场演讲,内容围绕着民族团结和未来的希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项目的安全操作规程采用了柯尔克孜语、汉语和俄语三种语言并列编写。这是吉尔吉斯斯坦首次在大型国际合作项目中做到这样的安排,参与项目的中国工程师和吉尔吉斯工人拿到这些规程后,能直接用各自的母语阅读,确保了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扎帕罗夫的务实作风并不是从当总统才开始的。早在2017年,他还在担任州长的时候,就已经在伊塞克湖地区展现了这种特质。那一年,伊塞克湖遭遇了一场严重的洪水,暴雨连下了好几天,河道被堵塞,洪水冲毁了沿岸的村庄。情况危急时,扎帕罗夫没有待在办公室里指挥,而是亲自上了前线。

他开着一辆推土机,带着抢险队直接冲到河边,疏通被泥石堵住的河道。那三天三夜,他几乎没合眼,一直守在现场,指挥队伍搬运土石,修筑临时堤坝。最终,洪水被控制住了,村庄保住了安全。这件事后来在牧民中传开,大家都记得那个开着推土机的州长,觉得他是个实干的人。

与此同时,吉尔吉斯斯坦的邻国哈萨克斯坦在2024年走上了另一条路。他们启动了拉丁字母改革,计划把哈萨克语的书写系统从西里尔字母改为拉丁字母。这项改革耗资2.3亿美元,背后是想跟西方世界靠得更近一些。哈萨克斯坦政府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重新印刷课本、培训教师,还更新了官方文件和路牌的文字。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吉尔吉斯斯坦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扎帕罗夫政府决定把同等规模的资金用在乡村学校建设上,目标是加强西里尔字母的教育。他们修缮了偏远地区的校舍,添置了课桌和书本,还组织教师培训,确保孩子们能继续用西里尔字母学习。这种选择并不是随随便便做出的,而是基于吉尔吉斯斯坦的实际情况:西里尔字母已经用了近一个世纪,民众早已习惯,贸然更换不仅成本高昂,还可能引发混乱。

从《玛纳斯》到帕米尔高原

吉尔吉斯民族的文化传承离不开语言和文字的支撑,而《玛纳斯》史诗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这部史诗讲述了英雄玛纳斯率领族人征战四方的故事,篇幅长达50多万行,是世界上最长的口述史诗之一。在帕米尔高原的布伦口乡,非遗传承人库尔班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把这部史诗传下去。

他教孩子们学习史诗的唱法,用传统的韵律演绎那些经典段落,比如玛纳斯大战敌军的壮烈场面,或者他与妻子卡妮凯的深情约定。与此同时,库尔班江还做了些新尝试,他在演唱中加入了电子琴伴奏,把新时代的元素融入进来。

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政策也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独特性。2020年代,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达成了一项边界协议,结束了多年的领土争议。在签署这份协议时,双方特意准备了柯尔克孜语和塔吉克语的双语版本。协议的内容涉及边界线的具体划分、资源共享的安排等重要事项,用两种语言并列书写,确保双方都能清楚理解。

吉尔吉斯人的故事不仅局限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在中国,他们被称为柯尔克孜族。目前,中国有大约20.4万柯尔克孜族人,其中20万左右生活在新疆,主要集中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乌恰县等地。他们大多信仰伊斯兰教,日常交流用柯尔克孜语,保持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另外,有1500名柯尔克孜族人生活在黑龙江省,他们的祖先是在1733年雍正年间从新疆迁过去的。当时,清政府为了巩固边防,把部分柯尔克孜族人调到东北驻守,他们的后代就定居下来。这些黑龙江的柯尔克孜族人信仰萨满教,多数人已经改用汉语交流,跟新疆的族人形成了不同的文化轨迹。

柯尔克孜族的文字发展也有自己的历史。17世纪到18世纪,新疆的柯尔克孜族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受此影响,他们开始用阿拉伯字母拼写自己的语言。到了1954年,中国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柯尔克孜族整理出了一套标准的柯尔克孜文。

这套文字依然基于阿拉伯字母,但新增了几个符合现代语音的符号,拼写规则也统一了。现在,这套文字在新疆的柯尔克孜族聚居区广泛使用,课本、报纸和政府文件都靠它传播。相比之下,吉尔吉斯斯坦始终没有形成一套标准的传统柯尔克孜文,苏联时期的西里尔字母成了主流。

参考资料:[1]万雪玉,冯素.我国柯尔克孜族自治地方民族关系及问题[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96-101

来源:历史系小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