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Co-Gang 共岗计划” 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GAFAM)发起的馆社共构实验项目,基于“参与式机构”理念,围绕“美术馆×社区×艺术组织×学生团体”的协作结构,探索机构内外多元主体如何在实践中建立公共关系。项目以社区为起点、共创为方法,旨在将美术馆从静态展
在路上的诗
——从李桦到当代青年的日常写作
“
共岗计划Co-Gang Project
“Co-Gang 共岗计划” 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GAFAM)发起的馆社共构实验项目,基于“参与式机构”理念,围绕“美术馆×社区×艺术组织×学生团体”的协作结构,探索机构内外多元主体如何在实践中建立公共关系。项目以社区为起点、共创为方法,旨在将美术馆从静态展陈空间拓展为动态的社会平台,重新审视“谁参与”、“如何协作”以及“公共性如何被再定义”等核心问题。
在“共岗计划”的实施中,美术馆深入展厅之外的实践场域,联结社群网络,促使美术馆由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向共识生成器。该项目借鉴妮娜·西蒙(Nina Simon)提出的“从我到我们”(From Me to We)参与结构,强调通过策展机制引导个体回应走向集体协作,使观众不仅作为观展者,更成为共同创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
通过开放式策展机制、跨学科合作与社会议题的协同生成,“共岗计划”将美术馆的公共教育职能延伸至街区、日常生活与公共协商之中。该项目致力于推动不同主体在展演与行动之间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生长型的公共平台实践,并构成对机构内外艺术行动力潜能的一次实验性探索与叩问。
工作坊背景
Introduction
Introduction
写诗、写日记、写散文、画小品是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知识青年的日常创作方式,也是李桦、黄新波、司徒乔等青年艺术家在这一时段经历的内心挣扎与其在创作中的外化表现。他们的创作不仅是艺术,也是青年知识分子自我表达与精神寄托的重要途径,更是当下动荡时代生命经验的见证。
因此,“在路上的诗 —— 从李桦到当代青年的日常写作”工作坊希望能够从文字的角度,通过邀请写作者带领观众一起解读与欣赏李桦等人的日记、诗词,重现他们对当下日常的多重表达方式。
* 本次活动分为线下写作工作坊与线上写作征集两部分进行。
在日后看来,不知会说是多余的事否?
也不是随笔。只是一些零碎的生活杂录,
做点拾零的工作,既不是日记,
我因此觉得矛盾。现在随身带着一些稿纸,
稍纵即逝,也曾后悔过不把它记下来。
一泓清水似的流过生活的隙缝中,
但是,有些时却常有新鲜的思想,
记下来的只是些废物。
平日不写日记,因为时感生活如死水,
六月十一日
下很大的雨,正因为下雨,山色才觉好看,我戴着斗篷,到外面写画,然而,雨打湿了纸,几次试写都失败了。
在小楼上,发现了一箱书,都给虫蛀的破烂不堪、尘土封满,打开来看,发现有四书、诗经、左传、古唐诗、通鉴妥注等。在这空闲的日子,读读诗经、左传、唐诗也好。我们借住的陈家是书香之家,他和我说过少时曾在五盖山上读书,大概这些书就是他少年时读过的。因雨不能出外写画,就在小楼靠窗户的微光读左传。
敌人已打到长沙近郊。报说在捞刀河强渡的敌人第一次为盟机于半渡炸中,伤亡殆尽,然终给渡过了千余人,只要敌人在河西有登陆的据点,对我们的威胁是相当大的。希望这批已渡了河的敌人早点被消灭就好了。
节选自
李桦:身边杂记
怒吼着,窗外的朔风,
象征中华新生底前夜,
堑壕里,
雪铺着广漠的草原上,
战马长啸,战士的嘶喊。
橙色的灯下,
数百只纤纤的手,
手中线,
从多情底胸怀吐出的,
会在战士的身上说——
你,民族的健儿,中华的骄子,
期祝你们,
完整这残破的关山,
给祖国,
塑出英雄底战迹!
节选自
黄新波:远天的榴花
因为铺盖厚,中夜朔风竟未扰我酣梦,翌日天还未亮,我的耳旁已闻主人礼天祝祷之声,语调殷挚动人。立刻起床去观光,远处东方悬崖,刚慢慢吐出鱼肚白色曙光,光临雪巅,薄黄泌霭,在这一缕曙霭之上,高空还挂着半轮残月,微光轻泻足下,如梦的茫茫银海,虽日月交辉,还不曾唤醒那清梦沉酣的白雪姑娘。峭壁千仞,驼幕孑立,一个虔诚的人,在向那大梦初觉圣怀皎皎的大千鼎礼,一颗善良的万念未动的心灵,和冰雪莹洁的凌晨和谐契合,这岂止是画中妙境。
节选自
司徒乔:新疆猎画记
# 线下
PART I
写作工作坊
Workshop
Workshop
特邀写作者
杜绿绿
展览导览
杨凡舒
策划组织
赵凡
执行助理
钱昕怡
主办单位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
活动时间
9月23日(周二)
19:00-20:30
活动地点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
二楼高厅(2A厅)
— 线下活动报名方式 —
本次活动拟招募14岁以上观众15人,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欢迎扫码报名。
嘉宾介绍
Presenter
Presenter
杜绿绿
诗人,兼事批评
主要诗集有《近似》《冒险岛》《她没遇见棕色的马》《我们来谈谈合适的火苗》《城邦之谜》。诗歌作品被收入多部当代诗年度选本,并被译为英、韩、西、葡等语言传播。曾获“珠江国际诗歌节青年诗人奖”、“《十月》诗歌奖”、“《诗刊》陈子昂诗歌奖青年诗人奖”等奖项。
评论作品发表于《上海文化》《扬子江文学评论》《作家》等刊。
2023年始,她与广州博尔赫斯书店合作发起公益项目“女性写作小组”,尝试推动更多的女性展开创作。
# 线上
PART II
写作征集
Open Call
Open Call
在“战途猎画:抗战中后期李桦、黄新波、司徒乔的风景表达”展览中,我们看到青年艺术家在动荡战途上,仍以诗、画、日记记录下内心的澄明与风景。今天,我们希望延续这一精神,向所有热爱写作与表达的朋友发出邀请:
无论你身处城市、乡村,无论你是挣扎还是平静,只要你有想要表达的内容,我们期待你用诗句或散文,书写属于当下真实细微的“生命感受”。
你可以记录书写身边的一处风景,也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瞬间,也可以观察自我或周边的某种心绪,字数不必多,形式也不必繁复。我们会在“在路上的诗 —— 从李桦到当代青年的日常写作”回顾推文中集中分享入选的作品。
— 线上Open Call写作征集 —
征集内容
诗、日记、散文、小品等小型日常创作,字数最多不超过800字。
征集对象
本次征集向公众开放,尤其欢迎青年写作者。
投稿方式
- 请将作品以 Word 或 PDF 文件形式(我们鼓励使用手写方式记录)。
- 标题格式:
“在路上的诗—作者姓名—作品标题—联系电话”
2025年10月08日19:00
———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