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着用钱却等不来放款!”一男子与贷款公司谈崩报警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7:56 1

摘要:交了身份证、银行卡,甚至押上了房本,还同意支付20%的高额费用,但说好的10万元贷款却始终不见踪影。

交了身份证、银行卡,甚至押上了房本,还同意支付20%的高额费用,但说好的10万元贷款却始终不见踪影。

多次奔波等待后,男子希望小额贷款公司补偿损失,双方却谈不拢——无奈之下,他只好向王村派出所报警求助。

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民警赶到涉事小额贷款公司后,报警男子首先讲述了办理贷款的经过。

从最初沟通到提交材料,他按公司要求一步步操作,却没能等来贷款到账。

男子提到,自己一开始就告知对方征信存在问题,对方却承诺可以办理,可后续流程中,无论是紧急联系人核实,还是补充房本材料,都未推动贷款落地。

男子坦言,多次等待和反复补充材料让他耗费了不少精力,不仅专门请假跑手续,还为取送房本来回奔波,因此希望公司能补偿自己的误工费和车马费。

对于男子的诉求,贷款公司工作人员则回应,贷款之所以没能办成,是因为需要按流程补充房本等材料来完善申请;同时强调公司并未收取任何费用,不存在故意拖延的情况,只是双方在补偿金额上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了解完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后,民警判断这属于双方之间的经济纠纷,同时提醒男子,若贷款涉及高利息,法律层面也不会认可,并建议通过诉讼途径解决争议。

最终在民警的建议下,报警人决定再同贷款公司工作人员商讨一下解决方案,若还是令他无法满意,那么他也会考虑通过诉讼的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

太原广播电视台法治事业部《并州之剑》栏目想和您说:

一场因10 万贷款引发的纠纷,虽未达成最终补偿协议,却给所有借贷人敲响了警钟。

男子交出房本、答应20 个点费用,只因贷款公司一句“能办”的承诺,最终落得奔波无获的结局,症结恰在“轻信口头约定”与“忽视资质核查”。

民警的介入虽未直接化解补偿分歧,却清晰界定了纠纷性质,更点出关键:高息不受法律保护,争议可通过诉讼解决。

这种“普法式调解”,正是基层民警化解民生纠纷的生动实践 —— 既厘清权责边界,也为当事人指明维权路径。

事件背后,是借贷市场常见的风险陷阱:无资质机构夸下海口,消费者因急需资金放松警惕。

这也再次提醒所有人:合同条款需字字较真,机构资质要官网核验,用途约定不可逾越。

贷款不是“救急捷径”,而是需要审慎对待的法律行为。多一分理性核查,少一分侥幸盲从,才能在借贷路上守住自身权益。

声明: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来源:太原广播电视台法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