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罗斯无人机闯入罗马尼亚领空,是因为乌克兰没有击落它”、“人质受苦的责任在于以色列总理不接受我们的条件”——这类发言近期频频出现在国际新闻中,让人不禁怀疑:这些政治发言人难道没有基本的逻辑能力吗?
“俄罗斯无人机闯入罗马尼亚领空,是因为乌克兰没有击落它”、“人质受苦的责任在于以色列总理不接受我们的条件”——这类发言近期频频出现在国际新闻中,让人不禁怀疑:这些政治发言人难道没有基本的逻辑能力吗?
事实可能恰恰相反:这些“疯话”不是逻辑能力的缺失,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政治工具。
2,卡塔尔电视台报道称,曾参与指挥2023年10月7日“阿克萨洪水行动”、并主导以色列人质绑架事件的哈马斯军事领导人赫塔尔·诺诺在接受采访时声称,内塔尼亚胡“不关心以色列人质的安危”,并“拒绝满足我方提出的释放人质条件,导致多次谈判破裂”。诺诺宣称,被扣押人质的死亡及其遭受的苦难“应完全归咎于内塔尼亚胡”。
这类言论之所以引发国际哗然,并非因其具有说服力,而是因其充斥着——逻辑谬误。
✅ 偷换因果:将自己的侵略行为导致的后果,扭曲成是受害方“未采取行动”所致;✅ 道德绑架:要求受害者为自己造成的伤害负责,甚至承担避免下一次伤害的义务;✅ 主体责任回避:完全忽略自身行为的非法性与主动性,转而指责对方“反应不足”。
哈马斯和俄罗斯发言人指责类似:
抢劫犯怪银行:“你为什么不装更好的防盗系统?不然我怎么会抢你?”
霸凌者说:“他为什么不反抗?如果反抗了我就不会打他了。”
——荒谬的仅仅是语言,而是为何要说些错漏百出,指鹿为马,连自己都不信的疯话和谎话。
表面上看,这些发言充斥着低级的逻辑错误:归因偏差、虚假两难、偷换概念、循环论证、因果倒置和责任转嫁。
但若认为这只是发言者水平不足,就大错特错了。
这些“逻辑疯话”实际上服务于四个精准目标:
国内受众动员——这些话从来不是说给对手听的,而是说给自家支持者听的。极端化、简单化的叙事最易传播和动员基础群体。国际舆论混淆——在国际舆论场中,制造“争议”本身就是一种胜利。即使论点站不住脚,但讨论话题本身已经成功转移了焦点。谈判策略铺垫——通过公开声明设定荒谬的谈判框架,为实际谈判创造更有利的筹码起点。心理战实施——荒诞言论本身也是一种心理武器,通过激怒对手、使对手情绪化,从而影响其决策质量。俄罗斯政治学者曾提出“火力迷雾”理论:通过大量矛盾、荒谬的信息淹没对手,使其难以做出有效决策。
哈马斯同样深谙此道,通过极端言论巩固自身作为巴勒斯坦唯一“强硬代表”的地位。
这些发言不是无知的表现,而是对传统理性对话的有意颠覆——它们不追求说服,只追求效果;不寻求认同,只寻求分化。
面对这种新型信息战,传统的事实核查和逻辑分析虽然必要,但远远不够。
我们需要更精密的应对策略:
即时揭穿机制——快速识别并公开揭示逻辑谬误,防止谬误传播。预期管理——不再期待这些行为者会遵守理性对话规则,提前预测其荒谬论点框架竞争——不陷入对方的话题框架,而是主动设置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框架当我们问“为何他们说疯话”时,真正的问题应该是“疯话为何对他们有效”?
在一个注意力经济时代,极端言论获取关注,简单叙事最易传播,立场坚定(哪怕荒谬)比平和的观点更具动员力。
这不仅是哈马斯或俄罗斯的问题,而是全球政治话语普遍面临的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信息消费者唯一的选择是:保持逻辑思考能力,看透话语背后的意图,不被极端叙事操纵。在这个意义上,识别“逻辑疯话”不仅是一种智力练习,更是一种公民防御。
毕竟,在话语战场上,最先丢失的不是阵地,而是辨别真伪的能力。
来源:黑瞳新视野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