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2日,这一天将铭刻在历史上。美国总统正式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全面实施关税政策。而在同一天,中国上市公司金河生物发布公告,决定适时提高金霉素预混剂的价格,针对美国市场。
当美国对中国发起加征关税的号角吹响时,或许没人能预料到:在遥远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位平日里不显山露水的产业领军人物,会如此迅速地反击。
2025年4月2日,这一天将铭刻在历史上。美国总统正式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全面实施关税政策。而在同一天,中国上市公司金河生物发布公告,决定适时提高金霉素预混剂的价格,针对美国市场。
这一决策的背后,正是金河生物创始人王东晓对全球金霉素供需关系的深刻洞察。这位从建筑工地走出来的抗生素领军人物,凭借一纸涨价通知,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新面貌: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塑造规则。在关键时刻,这家平时低调的中国企业,迎着风浪,勇敢地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发起反击。究竟是什么让它如此有底气?答案只有三个字:金霉素。作为一种核心的促生长剂,金霉素是美国养殖业的必需品,年消费量超过5万吨。然而,全球金霉素的年产能仅为11万吨,其中90%以上来自中国,美国几乎没有规模化生产。这意味着,美国的5万吨年消费量大部分依赖于中国的进口。实际上,金河生物一家就占据了全球市场的一半份额,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更是超过70%,客户包括嘉吉、泰森等行业巨头。既然需求如此庞大,为何美国不自己生产或寻找其他供应商?原因在于转换成本过高。曾经,荷兰的DSM等跨国公司试图在抗生素领域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但最终因成本和技术原因失败。尤其是金河生物,凭借“玉米深加工—发酵—制剂”的全产业链布局,其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5%-20%,形成了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的价格优势。如今,美国每年出栏的牛羊大多依赖金霉素进行防疫,而金河生物几乎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这也是金河生物敢于涨价的原因。对抗美国关税的勇气,让资本市场对金河生物刮目相看。4月7日,A股市场在关税阴影下惨淡,但金河生物的股价逆势上涨,创下自2021年8月以来的新高。在许多人看来,金河生物打响了中国企业反击美国关税的第一枪。而扣动扳机的人,最初只是一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建筑承包商。
1990年,38岁的王东晓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跨界进入抗生素发酵行业。在此之前,来自内蒙古农村的他经历了人生的起伏,从建筑工地的临时工起步,逐渐积累经验并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建筑行业让王东晓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但这位内蒙古硬汉并没有止步于此。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养殖业,并在兽药行业中嗅到了巨大的商机。20世纪90年代,中国养殖业迅速发展,对饲用抗生素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金霉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但当时,国内饲用抗生素依赖进口,价格昂贵且供应不稳定。王东晓拍案而起:中国人也能生产!于是,他将所有积蓄押在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建立了金河生物的前身——金河饲料添加剂厂。王东晓之所以敢于冒险,一方面是市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地理优势。托克托县邻近鄂尔多斯煤田,煤电成本低廉,周边又是玉米主产区,淀粉供应稳定,而淀粉是金霉素的主要原料。再加上北方寒冷干燥的气候,有利于发酵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尽管拥有天时和地利,但金霉素并非普通的饲料添加剂,其技术门槛并不低,尤其是发酵工艺。光是菌种的选育,就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王东晓不甘示弱,带领团队日夜攻关,经过无数次的尝试,终于掌握了金色链霉菌的发酵技术。同时,他还通过自主研发,优化了发酵工艺。由于技术过硬,金河生物早在1994年就通过了美国FDA的认证,成为中国最早打入国际市场的兽药企业之一。此后,金河生物多次获得FDA认证,在全球市场树立了技术标杆。
凭借这些技术优势,金河生物在全球市场上开疆拓土,逐渐成为金霉素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2012年,金河生物在A股上市。这次上市,开启了金河生物一个全新的时代。借助资本的力量,王东晓一方面积极扩张产能,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饲用金霉素生产企业的掌门人。另一方面,以金霉素为核心,通过并购和多元化拓展产业链,进入动物疫苗等领域。经过十几年的扩张,如今的金河生物已构建起三大板块业务、六大领域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一个全球金霉素产业帝国,初具规模。
以一己之力对抗超级大国的政策。这样的叙事,在大多数人的想象中,似乎只有华为、字节跳动等规模的全球科技巨头才能做到。金河生物打破了这种认知。尽管已是行业冠军,金河生物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总营收仅有20多亿元。它并不是媒体的宠儿,在美国加征关税前,一直默默无闻,大多数人甚至不知道它的存在。它的总部也不在北上广,而是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一个小县城:托克托县,90%的中国人都叫不上名字。然而,就是这个小县城,孕育出了一家率先反击美国关税的企业。金河生物的反击,揭示了一条不变的商业法则:即便在看似冷门的行业,只要做到极致,做到不可替代,就能掌握定价权,对不合理要求说不。为了实现不可替代,王东晓在过去几十年走了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的三步棋。第一步,构建技术壁垒。通过大量的研发投入和专利布局,金河生物在菌种改良、核心发酵工艺等领域,建立了技术壁垒。其微生物发酵法已申请国际专利,竞争对手短期内难以复制。第二步,控制全产业链。金河生物充分利用当地煤电、玉米主产区的地理优势,形成从玉米深加工到发酵,再到制剂的垂直一体化布局。这种产业链闭环,使得金河生物将生产成本压至行业最低。第三步,提升产量。2000年,国家启动西部大开发,王东晓抓住机遇,启动金河工程,打造全球金霉素生产基地。截至2024年10月,金河工程六期投产,新增6万吨产能,总产能达11.5万吨。这座智能化工厂的单位成本比行业平均低15%,人均效率提升了3倍。
除了这三步棋,王东晓还有一个绝妙的布局:在美国设立控股子公司——法玛威药业。这一举措使金河生物绕过中间商,直接对接终端客户,不仅规避了贸易商的加价环节,还将关税成本转嫁给下游。所有这些布局,为金河生物反击美国加税积累了足够的底气。在4月2日发布的调价公告中,抬头通知的对象正是美国子公司——法玛威药业。王东晓和他的金河生物,通过一场精彩的关税反击战,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企业的新形象。在全球化博弈的棋盘上,金河生物的故事,或许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当中国企业用技术筑起高墙,在细分领域做到不可替代时,它们也在悄然改变全球商业规则。
来源:厚德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