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95年冬,古泷州寒风刺骨。教书匠黄水生跪在父亲榻前,看着老人因风湿病痛无法进食,急得捶胸顿足。父亲想吃鱼,可鱼肉粗硬难消化...水生喃喃自语时,灶台边正在剁鲮鱼的妻子阿云突然灵光一闪:若把鱼茸炸成酥软薄片呢?
一、病父催生美食
1295年冬,古泷州寒风刺骨。教书匠黄水生跪在父亲榻前,看着老人因风湿病痛无法进食,急得捶胸顿足。父亲想吃鱼,可鱼肉粗硬难消化...水生喃喃自语时,灶台边正在剁鲮鱼的妻子阿云突然灵光一闪:若把鱼茸炸成酥软薄片呢?
二、偶然造就经典
阿云将鲮鱼肉反复捶打至胶状,混入蛋清和山泉水调成浆。当第一勺鱼浆滑入油锅时,奇迹发生了——高温使鱼片边缘卷曲,形成蝉翼般的褶皱,像极了阿云织布时抖开的纱罗。水生尝到第一片皱纱鱼腐时,父亲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这鱼肉...怎么入口即化?
三、孝心传承七百年
消息传开后,乡邻纷纷效仿。因鱼腐炸后褶皱如纱,人们便称其皱纱鱼腐。黄水生后来在镇口支起摊档,每卖出一碗鱼腐汤,就留半碗给穷苦老人。如今素龙镇仍保留着孝子炸鱼腐的习俗,每年冬至,家家户户制作鱼腐祭祖,纪念这对用智慧尽孝的夫妻。
四、美食里的文化密码
这道承载孝心的美食,2012年被评为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制作秘诀在于三捶三调——捶打鱼肉需手起锤落三百次,调浆要按山泉水:蛋清:鱼茸=1:1:3的黄金比例。现代营养学发现,这种工艺能最大限度保留鱼肉蛋白质,印证了古人的饮食智慧。
来源:炽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