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为啥抄不来?这时代还能有下一个路遥吗?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7 16:35 1

摘要:咱们先聊个实在的——你有没有过那种“捧着书舍不得放下”的时刻?我身边好多人都跟我说,当年读《平凡的世界》,要么熬夜看到凌晨,要么看到孙少平在煤矿里啃馒头还坚持读书时偷偷抹眼泪,甚至有人因为这本书,对“普通人的日子”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咱们先聊个实在的——你有没有过那种“捧着书舍不得放下”的时刻?我身边好多人都跟我说,当年读《平凡的世界》,要么熬夜看到凌晨,要么看到孙少平在煤矿里啃馒头还坚持读书时偷偷抹眼泪,甚至有人因为这本书,对“普通人的日子”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可奇怪的是,从《平凡的世界》出版到现在,快四十年了吧?咱们的文学市场里,写农村的、写普通人的书不少,可为啥就没一本能真正接住它的分量,没一本能让大家像记住孙少平、孙少安那样,记住新的“平凡英雄”?更让人琢磨的是:《平凡的世界》到底为啥这么难复制?这时代,还能再出一个像路遥这样的作家吗?

今天咱们不绕弯子,就掏心窝子聊聊这俩问题——不是装文艺腔,就是想跟大家一起琢磨琢磨,那些能真正“扎进人心里”的作品,到底是咋来的。

先说说:《平凡的世界》为啥抄不来?不是不想,是真做不到

有人说,《平凡的世界》难复制,是因为它写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那个时代过去了,没人能再写出那种“时代感”。这话有道理,但不全对。咱们这几十年变化快,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独特性”,现在的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互联网打工人,他们的故事也很有时代感,可为啥没出一本“当代版《平凡的世界》”?

其实根本原因,不是“时代没了”,是“创作的根”没了——路遥当年下的那些“笨功夫”、抱的那些“真态度”,现在没几个人肯学、也没几个人能做到了。

先说第一个点:路遥的“笨功夫”,现在的作家真扛不住。

你可能不知道,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几乎把自己“榨干”了。他不是坐在书房里瞎编,而是真刀真枪地“泡”在生活里。为了写煤矿工人,他专门跑到陕西的铜川煤矿,跟矿工们一起住在简陋的工棚里,每天吃大锅饭,甚至跟着矿工下到几百米深的井下——你想想,井下那种黑得不见五指、空气里全是煤尘的环境,不是体验一天两天,是待了整整几个月。他后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里写过,下井的时候,他跟在矿工后面,踩着湿滑的台阶往下走,心里又怕又震撼,“那一刻才明白,孙少平的苦不是我能编出来的,是这些人天天在受的罪”。

除了跑煤矿,他还跑遍了陕西的农村,从陕北的黄土高坡到关中的平原,走村串户跟老乡聊天,记了几十本笔记。谁家的儿子外出打工受了委屈,谁家的媳妇在家种庄稼还照顾老人,谁家的孩子想读书却没钱——这些细碎的、真实的故事,都成了书里的血肉。比如孙少安办砖厂,从借钱买设备到烧出废砖,再到重新站起来,这些细节不是路遥瞎想的,是他跟村里办过砖厂的人聊了整整一个月,把人家的酸甜苦辣都记下来才写的。

可现在呢?好多作家写“普通人”,靠的是刷短视频、看新闻报道,最多去采访一两次,就敢下笔。我之前看过一本写外卖员的小说,里面写外卖员“每天能赚一千块,还能随时跟老板吵架”——但凡跟外卖员聊过两句,就知道这纯属瞎编:外卖员一天能赚三百就不错了,还得怕超时、怕差评,哪敢跟平台老板吵架?这种“隔着屏幕看生活”的写法,写出来的人物都是飘着的,没有根,读者一眼就能看穿,怎么可能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打动人?

再说第二个点:它写的是“真平凡”,不是现在的“伪平凡”。

现在好多作品也说自己“写普通人”,可你细品就会发现,那都是“包装过的平凡”——要么是“普通人突然中了奖、逆袭成老板”的爽文,要么是“普通人天天遇狗血,谈恋爱、撕小三”的肥皂剧,根本没触及普通人真正的生活。

可《平凡的世界》里的“平凡”,是真的“扎心”。孙少平不是什么“天选之子”,他就是个农村娃,家里穷得连饭都吃不饱,去县城读书只能啃黑面馒头;后来去黄原当揽工汉,住破窑、扛石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再到煤矿当工人,每天面对的是危险和枯燥,连心爱的姑娘晓霞都意外去世了。他这一辈子,没发大财,没当大官,甚至没走出底层,可你就是会心疼他、佩服他——因为他在苦里没放弃“精神头”:啃馒头的时候还在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扛石头的时候还在想“人活着不能只图吃饱穿暖”,在煤矿里还坚持写日记。

这种“平凡里的光”,才是普通人真正的样子:咱们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大富大贵,只会在柴米油盐里挣扎,在工作里受委屈,可咱们也会在晚上下班回家时,给孩子讲个故事;会在周末的时候,读几页自己喜欢的书;会在遇到难处时,咬咬牙再坚持一下。路遥写的不是“普通人的苦”,是“苦里的人”——他懂普通人的脆弱,也懂普通人的坚强,所以他笔下的人物才像“咱们身边的人”,不是遥不可及的“符号”。

可现在的作家呢?要么把普通人写成“可怜虫”,卖惨博同情;要么把普通人写成“搞笑担当”,用他们的糗事逗乐;要么就把普通人写成“工具人”,为了衬托主角的厉害。他们根本没耐心去看普通人的“精神世界”——没人关心外卖员在等红灯时会想什么,没人关心清洁工在凌晨的马路上会不会孤独,没人关心小镇青年在大城市里会不会迷茫。这种“只写表面,不写内里”的“伪平凡”,怎么可能复制《平凡的世界》的力量?

最后说第三个点:它有“真精神”,不是现在的“假鸡汤”。

《平凡的世界》最打动人的,其实是它的“精神劲儿”。你读的时候不会觉得它在“说教”,但读完就会觉得“心里有劲儿”——不管生活多苦,都得好好过;不管处境多难,都得有盼头。

比如孙少安,第一次办砖厂赔了钱,欠了一屁股债,村里有人笑话他,他媳妇也哭,可他没垮,第二天就去外地找师傅学技术,回来重新办砖厂;比如田晓霞,作为记者,为了救洪水里的孩子,自己牺牲了,她没想着“我是干部子弟,我得先保自己”,只想着“人命关天”;甚至连书里的配角,比如润叶,从失恋的痛苦里走出来,后来当老师,把爱都给了学生;比如金波,为了一个藏族姑娘,跑遍了青海,虽然没找到,可他心里的那份执着,也让人感动。

这种精神不是“喊口号”,是从生活里长出来的——路遥自己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他经历过穷、经历过挫折,他知道普通人的“坚持”有多难,也知道这份“坚持”有多珍贵。所以他写的时候,不是“站在高处鼓励别人”,而是“跟大家站在一起,说‘我懂你’”。

可现在呢?好多作品要么“贩卖焦虑”,说“你不努力就会被淘汰”;要么“灌假鸡汤”,说“只要你想,就能成功”。这些话听起来有道理,可跟普通人的真实生活没关系——咱们努力了也可能没成功,咱们焦虑了也需要有人说“没关系,慢慢来”。这种“脱离生活的精神”,怎么可能像《平凡的世界》那样,几十年后还能让人心里一暖?

再聊聊:这时代还能有下一个路遥吗?别盼“第二个”,要盼“新的”

好多人读完《平凡的世界》,都会感叹“现在要是有个路遥就好了”。可我觉得,咱们不用盼“第二个路遥”——因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故事”,每个时代也该有每个时代的“写故事的人”。问题不是“有没有路遥”,而是“现在能不能有人像路遥那样,真诚地写这个时代的普通人”。

先说说“难的地方”——现在的环境,确实比路遥那时候更难沉下心写作。

第一个难:作家要“吃饭”,很难不被流量绑架。

路遥那时候,虽然生活苦,但他有“文学理想”撑着——他可以花六年时间写《平凡的世界》,不用考虑“这本书能不能卖钱”“读者喜不喜欢看”。可现在不一样了,作家也要买房、要养家庭,很多人得靠稿费、版税生活。出版社更愿意出“能快速卖货”的书,比如悬疑爽文、明星自传、职场鸡汤;网络平台更愿意推“日更万字”的小说,因为更新快才能吸引读者,才能有流量。

你想啊,要是一个作家想写一本像《平凡的世界》那样的书,得花三五年时间体验生活、打磨文字,这三五年里他没收入,谁能扛得住?就算他扛得住,写完了也可能没人愿意出版——出版社怕卖不出去,平台怕没人看。所以好多作家只能妥协,要么写短平快的作品,要么跟风写热门题材,哪还有心思去“慢慢写普通人的故事”?

第二个难:作家跟普通人的“距离”越来越远。

路遥能写好普通人,因为他本身就是“普通人里走出来的”——他知道农村的苦,知道底层人的难,他跟老乡聊天的时候,不会觉得“我是作家,你们是农民”,而是“咱们都是一样的人”。可现在呢?好多作家要么是“学院派”,从大学读到博士,毕业后留在高校当老师,每天接触的都是学术圈的人,根本没机会跟外卖员、清洁工聊天;要么是“都市精英”,住在大城市的高档小区,出门开豪车,购物去商场,跟普通人的生活完全脱节。

我之前认识一个年轻作家,他想写一本关于小镇青年的书,就去小镇待了一个星期,每天住在酒店里,白天去街上逛一逛,晚上就回酒店写。他写的小镇青年,每天都在“思考人生”“纠结要不要留在小镇”,可真正的小镇青年,每天想的是“这个月工资够不够给家里寄钱”“怎么才能找个稳定的工作”——他根本没跟小镇青年真正聊过,写出来的东西自然假得很。

第三个难:读者的“耐心”越来越少。

路遥那时候,读者愿意花时间读百万字的长篇,愿意跟着人物一起经历十几年的人生。可现在呢?大家节奏太快了,刷短视频只要几十秒,看文章只要几分钟,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花一两个月读一本厚书。

我身边好多人都说“《平凡的世界》太长了,没时间读”,宁愿去看改编的电视剧,甚至宁愿看“三分钟带你看完《平凡的世界》”的解说视频。读者没耐心,作家自然也没动力写长篇、写需要慢慢品的作品——毕竟“没人看”的作品,写了也没用。

可话说回来,也不是完全没希望——这时代,其实藏着很多“能写出好作品的种子”,就看有没有人愿意去“浇水施肥”。

你看,现在的“普通人故事”其实比路遥那时候更丰富。当年路遥写的是农村和煤矿,现在呢?外卖员每天在城市里穿梭,见过各种各样的人;网约车司机听了无数乘客的心事;互联网打工人在格子间里经历着加班和裁员;小镇青年在大城市和家乡之间纠结——这些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故事,比当年的素材还多。

而且,现在也有一些年轻作家在“试着靠近普通人”。比如有个作家叫王占黑,她写的是上海老弄堂里的普通人,有卖早点的阿姨,有修自行车的大爷,她不是站在外面看他们,而是跟他们一起生活,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所以她写的人物特别真实。还有一些网络作家,虽然写的是爽文,但也会加入自己打工人的经历——比如有个作家写“外卖员逆袭”,里面有很多外卖员超时、被差评的细节,让很多外卖员看了说“这写的就是我”。

更重要的是,读者其实“需要这种真实的故事”。你看《人生一串》这部纪录片,拍的就是路边摊的烤串,讲的是烤串老板的故事,没有明星,没有特效,可就是火了——因为大家在里面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晚上跟朋友去路边摊吃串,听老板聊两句家常,这种平凡的快乐,比那些华丽的综艺更打动人。还有《守护解放西》,拍的是派出所的民警,讲的是普通人的小事,比如情侣吵架、邻里纠纷,可大家就是愿意看——因为里面有真实的人情世故,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所以,这时代不是不能有“下一个路遥”,而是不需要“第二个路遥”——我们需要的是能“扎根在现在的生活里”,能“听懂现在的普通人说话”,能“写出现在的普通人的精神”的作家。他们不用像路遥那样写百万字的长篇,不用像路遥那样经历那么多苦,只要他们有“真诚”——真诚地去了解生活,真诚地去对待人物,真诚地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就能写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最后想说:《平凡的世界》难复制,不是因为它多完美,是因为它够“真”

其实《平凡的世界》也不是完美的——有人说它的情节太巧合,有人说它的语言不够精致,可这些都不影响它成为经典。因为它有最珍贵的东西:“真”。

路遥用“真功夫”去体验生活,用“真态度”去写普通人,用“真感情”去表达精神——这种“真”,才是它最难复制的地方,也是它能穿越几十年,还能打动现在的读者的原因。

现在的时代,不缺好故事,不缺好作家,也不缺好读者,缺的就是这份“真”——缺的是肯花时间去体验生活的作家,缺的是愿意沉下心去写普通人的作家,缺的是能耐心去读真实故事的读者。

所以,别纠结“能不能复制《平凡的世界》”,也别纠结“能不能有下一个路遥”。咱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多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多去听普通人的故事;而那些想写作的人,能做的就是多去“接地气”,多去“说真话”。

说不定哪天,你在手机上看到一篇短文,或者在书店里拿起一本书,里面写的是你熟悉的外卖员、熟悉的小镇青年、熟悉的打工人,你读着读着就哭了,读着读着就觉得“心里有劲儿”——那时候,咱们就有了“这个时代的《平凡的世界》”,有了“这个时代的‘路遥’”。

毕竟,平凡的生活一直在继续,平凡人的故事一直在发生,只要有人愿意写,就一定有人愿意读。

来源:瞰见人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