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刘佳:荧屏上坚强母亲,生活中的贤妻良母,儿子是她的骄傲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1 11:46 1

摘要:家里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做工程,母亲也有文化,特别支持她学艺术。

刘佳的名字,很多人一听就想起荧幕上那些母亲的角色。

她是个演员,演了几十年戏,拿过不少奖。

生活里,她把家收拾得井井有条,孝顺父母,疼爱丈夫儿子。

她的故事,从鹤岗那个小城开始,

一步步走到了大银幕,又始终没忘了回家的路。

她小时候家旁边有家电影院。放学后,她常攥着几毛钱跑去看电影。

一部《半夜鸡叫》,她能连着看七八遍,总也看不够。

家里父母都是知识分子,父亲做工程,母亲也有文化,特别支持她学艺术。

而且她的确非常有天赋,七岁就加入学校文宣队,

唱歌朗诵样样行,成了学校里的小名人。

父母还让她学京剧,买了小提琴让她练。

那几年,她常在舞台上表演,觉得自己离演员的梦近了点。

她虽然天赋很好,可是却没有沾沾自喜,

而是非常努力,还没成年就考进了艺校。

学校教得专业,台词形体表演,她一点点学扎实。

在她十七岁时,有剧组来学校挑演员。

她本来没太在意,同学却说老师推荐了别人,没叫她。

她一听就不服气,直接跑去面试的地方。

负责选演员的人让她唱歌,她非常大方的表示自己不会,改朗诵了一段诗。

那股青春的劲头打动了剧组。后来,

她被叫到首都进行试镜,稀里糊涂拿下女主角的角色。

戏里有段江边游泳的镜头,她穿着泳装去拍。

那时候思想保守,她鼓起勇气演,觉得挺新鲜。

后来作品上映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观众说基本都是冲着她去的,她就这样出了名。

因为这部戏,有人建议她考北京电影学院。

她顺利考进去,跟一群年轻人学表演。

学校里,她没闲着,拍了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

这些角色让她慢慢摸到表演的门道。

毕业后,她分到天津电视台。

那几年,她拍的戏反响一般,心里有点失落,

觉得自己是不是不适合演戏。

后来,她出国继续学表演,想搞清楚这条路能走多远。

回国后,她重新站到片场,而这一次,她直接走上了巅峰,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她接了《任长霞》。

这角色不好演,是个真实人物,事迹很多人都知道。

她怕演得不到位,专门去当地待了一个月,

跟那儿的人一起洗衣做饭干农活,想把角色的感觉抓牢。

拍戏时,她尽量收着演,把这位人民敬爱英雄的刚强和温柔放进每一个动作。

戏播出去,观众说她演得真,连任长霞的家人都来谢她。

后来,她又陆续出演了许多母亲类的角色,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

她总能找到人物的根,把那种爱和坚持演得让人心里一动。

这些年,她没停下,拍了《你好,李焕英》《中国医生》,

每部戏都能看出她对角色的用心。

她的表演不抢眼,像是春风,慢慢吹进观众心里。

刘佳的家,一直是她心里最重的地方。

小时候,父母给了她很多支持,长大后,她也想把这份心还回去。

1992年,父亲查出癌症,已经是晚期,医生说最多剩几个月。

她推掉所有工作,带着父亲跑医院,可哪儿都说没希望。

她只好带父亲回家,陪他走完最后一段路。

那段时间,她每天守在父亲床边,给他擦身喂饭。

父亲疼得厉害,她就去学足底按摩,

只要父亲皱眉,她就轻轻按,想让他舒服点。

她不觉得累,只想让父亲多留一天,哪怕就一天。

父亲走的时候,她没停下来悲伤,忙着安排后事,火化追悼会都一手操办。

父亲的骨灰,她没送去墓地,带回家放了八年。

每天看到那个盒子,她就觉得父亲还在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

后来,她终于在家人的劝解下放下心结,把骨灰撒进大海。

那一刻,她心里想着以后也要去那片海里,陪着父亲。

母亲还在的时候,她尽量多陪。

只要不拍戏,她就回老家看母亲。

片场条件好,她就把母亲接过去。

母亲在身边,她就觉得踏实,拍戏再忙也不慌。

家里的事,她从不让别人插手。

跟丈夫结婚后,她把家当成了另一个舞台。

认识对方的时候,她刚经历父亲的病痛。

他比她大十三岁,写过不少剧本,话剧小说相声都拿手。

两人聊着聊着有了默契,很快就结婚,第二年生了个儿子。

她没请保姆,家务全是自己干。

早上起来,她把地板擦得干干净净,

再去做饭,炒菜炖汤,变着花样给家人吃。

儿子放学回来,她陪着写作业,假期带他出去玩,看看外面的世界。

她喜欢这种感觉,觉得每件事做完,心里都挺满足。

儿子长大了,她和丈夫商量着怎么让他健康又独立。

他们常带儿子外出进行锻炼,跑步打球,把身体练得结实。

她跟丈夫从不惯着儿子,告诉他父母的事业不是他的,得靠自己去闯。

儿子很争气,学习认真,考上好大学。

看着儿子懂事,她心里挺安慰,觉得这些年的付出值了。

刘佳在演艺圈是个特别的存在。

演了几十年戏,从没传过乱七八糟的新闻,在整个娱乐圈,绝对算得上是清流。

而且她非常沉稳,她不签经纪公司,不请助理,拍戏也不搞特殊。

片场里,她跟大家一样排队领盒饭,休息时拿着剧本琢磨角色。

她从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接戏只看剧本好不好,不问片酬多少。

丈夫李培森在圈里也有名气,可她从没想过靠他的关系给自己找机会。

她总说,演戏是自己的事,得凭本事干。

这种态度,让她得了“德艺双馨”的称号,圈里圈外都敬她。

她对表演有自己的想法。每次接角色,

她都先想这个人物会怎么活,怎么做。

她不喜欢夸张的演法,觉得戏得真才能打动人。

拍《你好,李焕英》时,她琢磨李焕英的笑,

觉得那得是带着苦的笑,才能让人感动。

她常跟年轻演员说,演戏不是比谁显眼,

是要把自己变成角色,让观众忘了你在演。

这些想法,她没怎么公开讲,但从她一部部戏里能看出来。

她的戏,演的都是普通人,母亲警察医生,个个有血有肉。

这些角色,像是她对世界的观察,带着点温暖,也带着点力量。

她不觉得自己有多特别,

可她的戏让很多人开始关心身边的事,关心那些默默做事的人。

年轻演员看她的戏,总能学到点什么,

不是技巧,是那种对表演的认真,对生活的尊重。

如今的她已经60多岁了,但是依旧活跃在第一线,每年都有新作品。

片场里,她还是那个拿着剧本一步步抠细节的刘佳。

家里,她还是那个忙着做饭陪家人的刘佳。

她的生活,没什么大起大落,可就是这份踏实,让人觉得心里暖。

参考信息 :

人民网:《远方的家》聚焦"老漂"群体 刘佳:女演员不必惧怕年龄

来源:奇观历史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