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预制菜惹的祸|西贝翻车真相:傲慢比冷冻更伤人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5:02 1

摘要:曾经靠“莜面村”打出一片天的西贝,这次真栽了。导火索不是别的,而是一句“坚决不是预制菜”的回应。事情原本只是消费者对“锅气不足”的吐槽,结果西贝一纸声明,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几天之内,营业额暴跌七成,八万人饭碗不稳。这场风波,不只是一次品牌危机,更是一次“

曾经靠“莜面村”打出一片天的西贝,这次真栽了。导火索不是别的,而是一句“坚决不是预制菜”的回应。事情原本只是消费者对“锅气不足”的吐槽,结果西贝一纸声明,瞬间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几天之内,营业额暴跌七成,八万人饭碗不稳。这场风波,不只是一次品牌危机,更是一次“信任断裂”的惨痛教训。

事情最初是网友在直播中吐槽西贝的菜“锅气太淡”,有点像预制菜。本来这种声音在美食圈早就见怪不怪,但西贝的回应却让人瞠目——不仅坚称“100%不是预制菜”,还放话要起诉造谣。

结果呢?网友立马开扒,什么“罗永浩套餐”啊、“大师现炒”啊,统统被扒出是冷冻配送、加热即食的货色。一边说“现炒”,一边卖“预制”,这不是自打脸吗?

消费者最不能接受的,不是吃了预制菜,而是被当傻子糊弄。一句话总结:“我花了现炒的钱,你给我吃的是工业复热。”

说实话,预制菜早就不是新鲜事。从外卖到连锁餐厅,预加工已经是行业常态。问题是,消费者有没有选择权、知情权

西贝的人均消费在85元左右,已经站在中高端餐饮门槛上。顾客愿意为一顿饭掏出百元,不只是为了吃饱,更是为了体验一份“看得见锅气,感受得到手艺”的诚意。

而西贝却在模糊宣传中玩起了“偷换概念”——菜单上写着“现炒”,实际却是“中央厨房+加热”。这就像你花几百块去看演唱会,结果发现是放录像,谁不炸毛?

对比一下蜜雪冰城被曝用隔夜柠檬,网友反而调侃:“三块钱的柠檬茶还能用真柠檬?”因为便宜、实在、没装,大家就宽容。但西贝卖的是“高端体验”,结果却端出“标准快餐”,落差太大,信任崩盘。

回应傲慢,听不进批评
消费者只是提了个建议,结果却被“威胁起诉”,这不是沟通,是火上浇油。宣传与实际不符,价值承诺错位
说是“大师现炒”,实际是“冷链配送”。顾客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而是不能接受“你骗我”。信息不透明,靠模糊赚钱
在透明为王的时代,还想靠“信息差”欺负消费者,迟早出事。

西贝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在预制化潮流中翻车的品牌。问题不在“预制”,而在于是否坦诚面对消费者,是否尊重那份信任

其实,消费者根本不排斥预制菜。只要你告诉我这是什么,我愿不愿意为它买单,是我的选择。就像超市卖的方便菜,只要配料表写清楚,大家不但不反感,反而觉得方便。

有业内人士建议,未来菜单上可以直接标注:“本店60%为中央厨房预制,40%为门店现炒”,再根据比例合理定价。这样既提高效率,又给消费者选择权,谁还会骂?

标准化、工业化是中餐连锁化的必经之路,但别忘了,餐饮的本质,是信任,是诚意,是那口“锅气”带来的温度。一旦把这些丢了,再大的品牌也可能一夜塌房。

西贝这次,是被自己“我没错”的态度拖下水的。不是冷冻肉杀了品牌,而是冷漠与傲慢杀了信任

消费者不是不讲理的人,他们只是不愿意被欺骗。一顿饭背后,是对生活的期待,是对品牌的信赖。别让工业化的效率,吞掉了人情味,也别让一句“我们不是预制菜”,变成压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真正能赢得未来的餐企,不是藏得住预制菜的那家,而是愿意把话说清楚、让顾客吃明白的那家。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