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瑞昌市以国家级非遗剪纸文化为载体,创新培育“非遗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剪纸为媒、法治为魂”的特色路径,将传统技艺与法治精神深度融合,破解传统普法“单向灌输”难题,让法律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基层普法工作的创新样本。
近年来,瑞昌市以国家级非遗剪纸文化为载体,创新培育“非遗法律明白人”队伍,通过“剪纸为媒、法治为魂”的特色路径,将传统技艺与法治精神深度融合,破解传统普法“单向灌输”难题,让法律知识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基层普法工作的创新样本。
民法典宣传月期间的剪纸普法活动
剪纸为“媒”
法律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传统普法常陷入‘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困境,群众觉得枯燥、记不住。”瑞昌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打破这一局面,当地从剪纸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中筛选技艺精湛、素质过硬者,开展“法律知识+剪纸技艺”双轨培训——既邀请普法志愿者讲授民法典、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等重点法律知识,又组织非遗传承人针对不同群体研发“法律剪纸课程”,将抽象法条转化为“法治乡村”“婚姻家庭”“生态保护”等20余个主题的剪纸模板。
“我们用‘法槌与天平’象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用贴着‘依法’的印章体现依法行政。”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首批“剪纸法律明白人”李老师介绍,他已创作普法剪纸作品10余幅,成为基层普法的“活教材”。
如今,“非遗法律明白人”不仅能剪出传统吉祥图案,更能精准创作“长江大保护”“民法典”等法律主题作品。这些作品让冰冷的条文“装上剪纸的嘴巴”,变成群众能看懂、记得住的普法艺术品。
艺人作“桥”
服务连通群众“心尖上”
“非遗法律明白人”既是技艺传承人,更是普法贴心人。他们推动普法场景从“会场”转向“广场”,从“文件”融入“生活”。在社区,他们带着红纸、剪刀走进居民楼下开设“剪纸普法微课堂”,边教剪“民法典”图案,边讲解高空抛物法律后果、借条规范书写等生活法律知识;在校园,他们担任授课老师,教孩子们剪“正义天平”“未成年人保护法盾牌”,将法律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田。
“以前我们学法律,条文长记不住,有的地方也看不懂,现在剪‘法治窗花’,图案一看就懂,道理一听就明!”8月29日,在瑞昌市司法局“星光之夜 法润民心”普法嘉年华活动中,赛湖街道东方社区居民的感慨道出了群众心声。
今年4月,夏畈小学将非遗剪纸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孩子们在剪出和平鸽、法盾等图案的同时,也记住了国家安全法律知识。9月起,瑞昌市第六小学、实验小学试点开设课后法治剪纸特色课,每周2课时的实践让学生在动手间增强学法用法意识。
品牌铸“魂”
法治之花绽放心坎上
为推动“非遗法律明白人”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瑞昌市着力构建品牌培育长效机制,目前已培育骨干队员10人,带动剪纸普法志愿者200余人。这些志愿者结合“民法典宣传月”“宪法宣传周”等节点,开展“法治剪纸有奖征集”“剪纸工坊法治实践”等活动。近期打造的“剪纸普法阵地”,组织方拟设置作品展示区、互动体验区,配套“法律剪纸工具包”,方便群众随时学法、随手剪法。
这一创新模式已形成广泛影响力,瑞昌法治剪纸先后亮相2023年全省“宪法宣传周”、2024年省“巾帼普法乡村行”、2025年省“法润赣鄱 e网同行”非遗网络普法等活动,成为本土法治文化“走出去”的亮眼名片。
据介绍,下一步,瑞昌市将深化“非遗法律明白人”品牌建设,推动“剪纸普法”与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让法治之花在剪纸艺术的滋养下持续绽放在群众心坎上,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非遗法治”新动能。(文/王馨敏 淦丹丹 图/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何山
校对:王小明
复审:程乘玉
来源:新法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