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老兵回到江苏探亲,喝醉后失言,女儿惊觉父亲不是国民党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07 08:43 1

摘要:2002年,江苏的一个老院子里,饭桌上挤满了亲戚,菜冒着热气,酒杯碰得清脆。桌子边上的老头儿左智超,是从台湾回来的。这次回来,家里可算下了血本,把家里能拿出的好酒好菜一股脑端了出来。老人一向不多言,今儿气氛被酒劲催着,聊到兴头上,女儿正给他满上酒,却突然听见父

2002年,江苏的一个老院子里,饭桌上挤满了亲戚,菜冒着热气,酒杯碰得清脆。桌子边上的老头儿左智超,是从台湾回来的。这次回来,家里可算下了血本,把家里能拿出的好酒好菜一股脑端了出来。老人一向不多言,今儿气氛被酒劲催着,聊到兴头上,女儿正给他满上酒,却突然听见父亲说起自己年轻时的往事,再一问,竟然爆出个让她都吓了一跳的大秘密:“爸,您原来是解放军?”

其实,这秘密已经在家族里埋了40年。1988年,两岸的大门刚刚打开,左智超就挤在第一拨返乡探亲的队伍里头。那趟回家,不管是别人还是他自己,心都是七上八下。老朋友、老战友头一回见面,彼此一笑眼泪就下来了。谁都明白,这不是寻常的久别重逢,是隔着海、隔了几十年的命。

关于江苏兴化那个家,左智超常年在脑子里盘,生怕有一天记不清了。第一次回来时,他摸索着路,终于敲开了熟悉的门,见到自己的哥哥、妹妹。可是,家还是家,人却老了——哥哥的白发、妹妹的皱纹,把当年兄妹仨的小模样都埋在了时光里。那一刻,他一句“大哥,妹子,我回来了”,从嘴里颤颤巍巍地溜出来,更像是向无人回答的小院诉说。而父母早就去了远方。

谁说年纪大了就能看淡生死呢?左智超明明心里有准备,还是忍不住,跟着兄妹去了墓地,跪在爹娘墓前,哭出一身泪水。那种心酸,大伙儿都看在眼里,村里老人私下里还说,左智超这把年纪哭得像孩子,多半心里藏着太多不敢提的苦。

那年月回家的政策卡得紧,左智超也只能在家待了不到一星期,便又踏上了回台湾的路。他走时还安慰哥哥妹妹:“我在那边也有了家,将来一定带着家人来给你们看看。”

可过了些年,左智超已经七十多岁了,腿脚也不是当年那样硬朗。这次返乡,带着女儿一块。女儿头次来大陆,什么都稀奇,发车前还絮絮叨叨问了半天,左智超总是回避,那些“当兵”、“怎么去台湾”、“老家的往事”全都三缄其口。直到在妹妹家饭桌上,才算是无意间漏了些底。门口蜘蛛网、爬山虎、老屋子,左智超看得发愣,外甥开门喊“舅舅”,这才把他从记忆里拉了回来。

一家人再聚,佳肴摆满桌,奇怪的是每个人都轮番问他在台湾的那些年,左智超其实更想听大家讲家里的事。妹妹说:“你走之后,大哥有时候就站在村口那棵柳树下,天天盼你,几年没见还是抱着希望。”左智超嘴硬,眼泪却一滴也忍不住地往下掉。那晚,大伙喝了好多酒,酒越喝话越多,左智超说起自己年轻时打仗,说到金门那场仗,他突然收住了,女儿迷糊地问:“你是解放军?”左智超突然变得严肃,赶紧打住:“没啥可问的,知道太多没用。”

转眼到了2008年,台湾的纪实节目要收集老兵故事,女儿终于有机会向父亲打听那段谜一样的往事。左智超总算松口,在海边一边指着金门岛,一边讲:“我就是从那儿漂过来的。”

关于左智超的早年,其实本村老人都知道点。他家是地道江苏农村,五口人一条心,父母是苦出身,哥哥是家里顶梁柱。有个邻居现在还在村口对人讲:“那年鬼子来,抓壮丁,左家受了大罪。”那年头,村里谁都怕日本兵和伪军冲进来。左智超那时候还不到二十斤,个头矮,可眼里有股狠劲。伪军一脚踹进门,枪口晃来晃去,家里人差点就全毁了。哥哥被架走做苦力,父母哭得快断气,左智超跟父亲吵了一架,说要是活着能当兵,肯定要找这些混蛋算账。

村子里人都找机会帮忙营救,巧的是没几天,八路军夜里袭了伪军据点,哥哥居然趁乱回了家。一场惊险事化险为夷,哥哥上火炉边喝水,嘴边念叨的全部都是八路军,讲他们怎么救了苦力,怎么让伪军丧胆。那之后,左智超就天天嚷着要参军。终于在1943年,新四军收人不分年龄,他冒着炮火,进了队伍,顶着爆破组的名头给前线跑物资、搬伤员,那时候的江苏孩子,被狼烟逼得早熟,有事就干。

左智超真正“碰血流汗”的,是解放战争。他跟团里的爆破班进战场,同龄人或许还在村里放羊,他已经学会了把炸药贴碉堡、随时换战术。一次江南小战,他自告奋勇扛着炸药往前冲,旁边老兵直嚷:“你小不点,让大人来!”左智超回头一句:“打仗不看年纪”,就扎进烟火里。

打完仗才是真正的考验。左智超靠着这股狠劲儿一路升到副连长,算是村里第一个从小兵干到干部的人。家里有母亲,左智超的奖状带回家,母亲激动得给他做新鞋:“你出息了!”谁能想到,日子才安稳,部队就有任务,又让左智超上了前线,要去打金门。

要说每个人都能担当忠孝两全?当然不是。左智超出发前真舍不得母亲,村里人送,他一路慌张。到金门,是另一个日子的开始。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那个细节——当时解放军打金门,根本没有足够的船,大家硬是借了渔民的破船,临时改装。一船能坐下一个营,海风一吹,全靠胆子大。岛上没有补给,前后断了联系,那几天打得苦,左智超跟战友们丢掉子弹就拔刀,实在撑不住晕了过去,被国军扣住。

大家以为要死了,没想到国军看着他们年轻,没多做难,只是送到一个封闭的部队做“思想工作”。实际上,台湾岛上的生活远没有旁人想的“光鲜”,每天都得背书、大喇叭放话。左智超看的不是什么大未来,他心里一直念着家那口老屋,年年过节都是硬扎的想回去。在那种压力下,他学会了装傻、随口敷衍检查,等着有一天能混出头。

后来左智超在台湾结婚生女,进工厂做事。流年风霜的脸上,家乡始终是一个落不下的结。他并不是那种只知道背井离乡的硬汉,多少年间,他给女儿讲的“兴化”都是零星的片段,有点像梦,很难拼完整。直到两岸允许探亲,左智超才摸着老照片回了家。那一刻,村里人说:“左家二儿终于回来了。”

台湾的纪录片播了左智超的故事,那些年大家都怕被秋后算账,只谁料,片子一播家里反而多了份温情。很多邻村的人偷偷来看,围在村口摆上凳子,递着茶水感叹说:“到底还是咱兴化人不忘本。”

2011年,左智超走了。他女儿按照遗愿,亲手把骨灰盒送到家乡,埋在父母坟边。从此,那个几经波折的小家终于团聚。人在世上走得再远,原来的根还是要找回来。到底是亲缘难断、乡情难断,哪怕隔着几十年,两岸也不能妨碍一个儿子回家的念头。

这样的故事,其实不是大人物的风光史,而是平凡人浓烈的命。在那个小村子里,说不定哪天饭桌上又会有人讲起左智超。亲人、遗憾、奔波、归宿。这中间那么多苦头和擦肩,其实才是我们每个人绕不开的日子。如果左智超的魂牵故里,还有什么未完成的故事,我想,老一辈的人在另一个世界还会接着聊吧——“下回你回来,可别让我们再等那么久。”

来源:正能量葡萄Y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