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好,我是中医许新霞。看诊精神心理相关的疾病已经40多年了。这些年,我发现很多患者家属都有一个误区:觉得精神分裂症状控制住了,药量减了,病人看起来平静了,病就根除了。结果过段时间,尤其是换季时,又再次反复,特别折磨人。
大家好,我是中医许新霞。看诊精神心理相关的疾病已经40多年了。这些年,我发现很多患者家属都有一个误区:觉得精神分裂症状控制住了,药量减了,病人看起来平静了,病就根除了。结果过段时间,尤其是换季时,又再次反复,特别折磨人。
其实,从中医角度看,精神分裂多与“痰迷心窍”有关。症状平稳,只是痰浊暂时被压制,但产生痰浊的体内环境——肝郁、脾虚的根本还没彻底扭转。季节转换时,人体气血随之波动,最容易再次诱发。
就拿最近一个复诊的病人来说。一位32岁的男性,病史三年,幻听、多疑,服用西药后情况稳定,今年春夏看起来已与常人无异,家属自行为其减少了药量。结果入秋后,又开始失眠、烦躁,喃喃自语。
他母亲焦急地问:“许大夫,药都吃了这么久了,怎么天气一凉,又有点往回倒呢?”我告诉她:精神分裂的调治,“控症为标,固本为先”。之前用药是在控制“标”,而真正防复发,需借换季之时彻底清理“本”。在中医里,初秋主“收敛”,正是健脾祛湿、涤痰安神,为身心打下坚实基础的黄金期。
怎么做呢?我和她说了三件最简单、也最重要的事。一个月后,患者情绪平稳度明显提高,睡眠深沉,家属反馈“眼神清亮了不少,交流更顺畅了”。他母亲感慨:“这一个月顺着天时养,心里踏实多了,比之前硬性减药更管用。”
其实道理不难,重在坚持:
第一件事:日落即静,收摄心神
夏秋之交,阳气渐收,心肝之气易扰。神不内守则易妄动。
建议:太阳落山后,尽早让环境安静下来。不必过早强迫入睡,但晚上9点后应避免剧烈声响、刺眼屏幕和激烈情绪。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或陪伴静坐片刻。目的是减少外界干扰,让心神得以安敛,顺应秋气收敛之性。
第二件事:早餐喝一碗“安神羹”
长期服药及思虑过多最伤脾胃,脾为生痰之源。入秋后燥气渐起,脾胃更需滋润清养。
推荐:茯苓莲子小米羹。茯苓健脾宁心、祛湿化痰;莲子养心安神;小米和中益胃。每周吃3-4次,温和地强壮脾胃,切断生痰之源,心神得养则安宁。
第三件事:日间和缓行走30分钟
不宜剧烈运动导致大汗,否则耗气伤津,反而不利。
关键:选择阳光和煦之时,缓慢散步,达到身体微微发热、背后似有薄汗即可。目的是促进气血流通,舒展肝气,助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使人感到周身通畅,情绪舒缓。
这三件事看似平常,但坚持一个初秋,就是在为身体彻底清扫“痰浊”,稳固根本。根基牢固了,秋冬就不易随风波动。
很多家属问我:“许大夫,防止这么复杂的情况反复,就这么简单吗?”
我答:中医调理的精髓在于“天人相应”。借助天时之力,调和脏腑,润物无声,往往比一味强硬压制更为根本。
现在正是初秋,正是为家人稳固根基的关键期。如果您也在为此担忧,不妨从这三件小事做起,坚持到秋分(9月23日左右),为亲人的健康真正“筑基”。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到需要的人。愿每个家庭都能多一份安宁与平和。
来源:中医许新霞主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