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大学研究:多吃两种维生素,有利于糖尿病恢复,糖友要知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0 22:09 1

摘要:日常饮食、血糖监测、作息调整,样样都得精打细算。最近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给糖友们带来一个不小的提醒——维生素D和维生素B1,可能在血糖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的角色。

糖尿病这三个字,听起来不吓人,但背后的生活限制和身体负担,谁得谁知道。

日常饮食、血糖监测、作息调整,样样都得精打细算。最近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给糖友们带来一个不小的提醒——维生素D维生素B1,可能在血糖管理过程中,发挥着比我们想象中更重要的角色。

别一听“维生素”就觉得是保健品广告的套路,这不是玄学,而是真有实打实的科学依据。牛津大学团队在一项涉及超过1万人的长期随访研究中发现,维生素D水平偏低的受试者,更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而当体内维生素D充足时,胰岛功能更稳定,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也更敏感。

别小看这点“阳光维生素”。我们体内的胰岛素就像个“钥匙”,而维生素D有点像是润滑剂,能让这把钥匙更顺畅地打开细胞的“门”,让血糖顺利进入细胞被利用。胰岛素敏感性一旦提高,血糖波动自然就更容易控制了。

再来说说维生素B1,也叫硫胺素,它对糖友有多重要?你可能没听说过,糖尿病患者体内的B1流失速度比正常人快得多。原因很简单,糖尿病容易引起肾脏负担,B族维生素又是水溶性的,很容易跟着尿液排出。

而B1偏偏又是参与糖代谢的关键营养素之一。没了B1,葡萄糖在体内就像堵车一样,走哪都不顺。结果就是——细胞缺能、神经受损、疲劳乏力通通找上门。适当补充B1,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打通身体的“内循环”。

那问题来了,这两种维生素到底该怎么摄入?说实话,晒太阳确实是补充维生素D的经典方式,但别忘了,现代人动不动就防晒、宅家、办公室一坐一天,哪还有机会让皮肤合成这点维生素D?适当从饮食入手,比如吃点深海鱼类、蛋黄、牛奶,是个靠谱的选择。

至于维生素B1,就更接地气了。猪瘦肉、全谷物、绿叶蔬菜,都是不错的来源。尤其是谷物,别老精白米面,常备点糙米、燕麦、玉米面,也能帮你悄悄补齐B1的缺口。

有意思的是,维生素B1不仅仅关系到糖代谢,还在神经保护方面也有一手。很多糖友都怕糖尿病足、神经炎这些并发症,说到底,神经系统对B1的依赖极高。缺了B1,神经就像断电的电线——传导慢、反应迟钝,久而久之问题就来了。

有人可能会问,我已经控制好血糖了,还需要关注这些维生素吗?答案是:当然需要。因为单靠控制血糖,并不能解决体内慢性炎症的问题,而这恰恰是糖尿病进展的关键之一。而维生素D和B1在调节免疫功能与减轻炎症反应上,正好能补上这一课。

再提醒一句,不是说吃得越多越好。尤其是维生素D,过量反而可能引发高钙血症,带来新的问题。靠谱的做法是定期体检,了解自己的维生素水平,再决定是否需要额外补充。

除了食物补充,生活方式也很重要。规律作息能影响激素分泌,间接提升维生素D的合成效率;而高糖饮食则会加速B1的消耗,等于自己给自己“挖坑”。饮食结构不光是“吃什么”,更是“怎么吃、怎么搭配”。

从另一个角度说,糖尿病之所以“难缠”,很多时候是因为它不只是血糖问题,而是全身代谢系统的综合失调。微量营养素的缺乏,往往就是那个被忽视的“幕后推手”。

我曾经看到一项调查数据,城市中60%以上的成年人,维生素D摄入量不足。而维生素B1的实际摄入量,更是常年低于推荐标准。这不是谁的错,是我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副产品”。

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区在公共健康政策上,已经开始关注这类“隐性缺乏”。比如英国,就曾建议部分高风险人群在冬季补充维生素D。公共健康干预的重点,慢慢从“控糖”转向“养内环境”,是个值得思考的方向。

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它牵着鼻子走。学会了解身体的真实需求,懂得用营养来调节代谢系统,比一味靠外力更可持续。营养平衡,从来不是某一种食物的堆叠,而是对身体机制的深度理解。

如果你是糖友,不妨从今天开始,关注一下自己是否摄入了足够的维生素D和B1。不是为了“恢复”,而是为了让身体少走弯路。健康不是控制出来的,而是养出来的。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志强.维生素D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2,26(6):1053-1057.
[2]赵婷婷,李明.维生素B1对糖尿病患者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1,41(8):668-672.
[3]刘晓燕,陈晓红.微量营养素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23,61(4):112-115.

来源:中医霍大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