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彦军团队带来的创新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这一生产痛点,更预示着油田生产管理方式的智能化变革。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高原油田上,一支创新团队用智慧和坚持,让冬季冻堵的油气管道有了智能解决方案。
今年9月13日,长庆油田采油八厂高彦军团队自主研发的覆膜式智能伴热装置第九次现场应用试验获得成功。
在冬季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的鄂尔多斯盆地,井站管线易冻堵直接影响原油外输效率的难题已经困扰油田多年。
传统伴热方式效率低下,且成本高昂。
高彦军团队带来的创新解决方案,不仅解决了这一生产痛点,更预示着油田生产管理方式的智能化变革。在鄂尔多斯盆地的高原油田上,一支创新团队用智慧和坚持,让冬季冻堵的油气管道有了智能解决方案。
01 高原油田的生产痛点
长庆油田作为我国陆上最大的油气生产基地,面临着多井低产、资源品位逐年下降、安全环保风险大等严峻挑战。
特别是冬季生产过程中,低温导致的井站管线冻堵问题尤为突出,直接影响原油外输效率。
传统的热水伴热和电伴热方式存在热能耗大、成本高、控温难、性能不稳等弊端。
高彦军是集团公司特级技师,同时也是采油八厂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
他深知立足岗位解决一线生产难题的重要性,与团队成员持续开展技术革新与“五小”创效活动。
今年年初,高彦军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一线生产调研,汇总出37项生产难题,结合人员年龄及业务领域,成立联合攻关小组,瞄准了管线冻堵这个长期困扰油田生产的难题。
02 智能伴热装置的突破
面对挑战,高彦军团队开始了技术攻关。经过无数次“头脑风暴”、无数个挑灯奋战的夜和无数趟往复奔波的现场试验,一款适用于油田一线的覆膜式智能伴热装置终于问世。
该装置选用新型覆膜材料,不仅能保证低温下稳定供热,而且能通过智能控温算法实现精准控温,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实现远程操控。
这项技术创新体现了长庆油田数字化转型的成果。近年来,长庆油田建成了国内最大规模的油气生产物联网系统,油水井、场站数字化覆盖率均达100%,实现了数据自动采集、工况自动诊断、远程集中监控。
高彦军团队初步估算,如果该装置成功推广至全厂,单井管线的伴热更换周期可延长3至4年,年耗材费用降低30%以上,年节约生产成本80万至120万元。
03 创新团队的示范效应
高彦军团队的成功不是孤例。在长庆油田,创新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023年,高彦军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被榆林市总工会命名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为全市仅有的11个获此殊荣的工作室之一。
该工作室本着以问题为导向、服务生产、培养人才的原则,采取“4结合3支撑”联合协作方式组建创新团队。
按照“线上管理、线下协作、小组运行、专业互补、职能区分、成果共享”的工作思路开展员工创新创效活动。
近5年来,高彦军以工作室为平台,带领团队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创新成果4项,参与解决集团公司级、油田公司级、厂级一线生产难题14项。
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共计攻克一线生产难题1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优秀成果转化应用2项。
团队获得长庆油田公司创新基金2项(24万元);获得陕西省创新方法大赛一等奖1项,甘肃省QC成果三等奖3项。
在人才培养方面,团队培养了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技术能手1名,省部级技术标兵2名,油田公司以上级技术能手6名。
工作室坚持以岗位大练兵为抓手,通过“小课堂、小演练、小培训”等方式,采取“名师带徒”、“揭榜挂帅”为员工“手把手”教、“面对面”练。
截至2025年9月,高彦军团队攻关的37项年度生产难题,一半已进入现场验收阶段。
他们的创新故事只是长庆油田数字化转型大潮中的一朵浪花。
长庆油田作为我国陆上最大油气生产基地,其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10万余口油气水井和2500余座场站实现数字化全覆盖,构建了“数据自动采集、工况自动诊断、远程集中监控、现场智能巡检、生产智能优化”的新型生产方式。
从高彦军团队的覆膜式智能伴热装置,到长庆油田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创新微光正汇聚成炬,照亮中国石油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来源:加能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