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bes报道:2.5亿美元年化收入,硬件销量超百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14:34 1

摘要:8 月底,AI 硬件明星创企 Plaud 发布了其最新 Note Pro,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升级,配备了更大的电池,录音时间更长,同时增添了一个 0.95 英寸的微型屏幕。

在 Rabbit、Humane 等 AI 硬件产品相继失败之后,Plaud 是为数不多能够实现盈利的 AI 硬件创企。

8 月底,AI 硬件明星创企 Plaud 发布了其最新 Note Pro,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升级,配备了更大的电池,录音时间更长,同时增添了一个 0.95 英寸的微型屏幕。

近期,其创始人许高在接受福布斯的访谈时透露,Plaud 的年化收入即将达到 2.5 亿美元,产品的利润率与苹果每售出一部 iPhone 所获得的 25%利润相当。其中,约半数的收入来自其年度 AI 订阅服务。

在福布斯的这篇专访中,许高讲述了他的连续创业经历,对于从硬件销售转向到「硬件+订阅」服务商业模式的思考,以及回应了如何应对 Apple、Microsoft 未来推出颠覆性 AI 设备带来的冲击。

七月一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在阿姆斯特丹一处环境雅致的郊区,许高在一家意大利咖啡馆里,为一整天的会议做准备。他笑着询问能否录下我们的对话,随后将一个类似 U 盘大小的轻薄设备夹在了衬衫上。

只需轻轻一按,这个胶囊形状的设备便开始录音、转录并总结他所说的,以及周围人所说的一切。该设备由许高创办于旧金山和中国深圳的初创公司 Plaud 打造,单次充电后可录制长达 20 小时的音频。通过与 Plaud 自有软件及 ChatGPT 等 AI 工具结合,它能将录音转化为可供搜索的文本。

这款名为 NotePin 的设备迅速赢得了大量用户青睐。自 2023 年推出以来,许高已向医生、律师及其他工作繁忙、无暇记忆细节的人群售出了超过 100 万台。

这使得 Plaud 在「将 AI 工具从手机或笔记本电脑迁移至可穿戴设备」的赛道上,成为了早期领跑者。许高的团队已经领先于一些早期的美国竞争者,例如曾承诺打造 AI 智能助手却推出高价劣质产品的 Rabbit,以及已经倒闭的 Humane。投资者已向该领域投入近 3.5 亿美元,Omi 和 Limitless 等新兴公司正在纷纷推出可穿戴设备;与此同时,Amazon 也收购了小型笔记设备初创公司 Bee,收购金额没有对外披露。今年 5 月,OpenAI 更是斥资 64 亿美元,将 iPhone 设计师 Jony Ive 团队研发的未来 AI 设备项目纳入麾下。

Plaud 及其同类产品受益于科技行业观念的转变:如今,AI 笔记工具已经成为电话会议中愈发常见的「参与者」。既然许多人对办公室内的这类「转录员」已习以为常,办公室外的录音礼仪边界也随之变得模糊。「我现在会假设所有场合,哪怕是喝杯咖啡,都会被录音,」投资了 Bee 的 New Wave VC 联合创始人 Pia d'Iribarne 说道。

许高清楚个人录音设备无处不在将引发的隐私问题,因此他谨慎地将 Plaud 定位为专业工具,而不是用于偷录餐桌谈话的设备。「我们始终建议用户在录音前征得对方同意」。他谨慎地表示。

与许多 AI 公司不同,Plaud 不仅有营收,并且已经盈利。凭借售价 159 美元的 NotePin 和起价 99 美元的年度转录服务,公司今年的年化收入有望达到 2.5 亿美元。许高表示, 其利润率可与 Apple 公司每台 iPhone 25% 的水平相媲美。

与竞争对手不同,Plaud 的发展没有依赖风险资本。34 岁的许高通过自筹资金创办了这家公司,他与联合创始人、深圳某工厂老板 Charles Liu 共同拿出积蓄,并发起了一场 100 万美元的众筹活动。目前,两人仍持有公司的绝大多数股份。然而,该领域的竞争正在不断加剧,越来越多初创公司希望自己的个人 AI 设备能从年规模达 5400 亿美元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分一杯羹。

「未来十年,每个人都将拥有一款可穿戴 AI 设备,」许高表示,「它将比智能手机更普及。」

采用 「深圳硬件+硅谷 AI 」的运营模式

在涉足 AI 领域之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许高本来将走上一条安稳的银行家之路,直到一堂创新课启发了他创业的想法:建立一个帮助中国学生申请海外院校的网站。

然而,当这个想法耗尽了父母为他准备的硕士学费却以失败告终时,他很快尝到了现实的苦头。许高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创业也同样不顺,最终,他作为一名风险投资人取得了更多成功。在北京的中国华创资本(China Growth Capital)担任投资人期间,他投资了印尼数字银行 Akulaku 等初创企业,如今该银行估值已达 20 亿美元。「他总是在寻找跻身前沿领域的机会,」华创资本联合创始人熊伟铭(Wayne Shiong)评价道,「Nathan 更像是硅谷创业者的风格,而不是典型的中国企业家。」

到 2021 年,他再次萌生了创业的念头。在多次前往中国硬件制造业中心深圳之后,他发现了一个商机:当地工厂正在大量生产功能各异的智能录音设备,形态涵盖钢笔、手环、吊坠等;而 Google 等公司推出的转录应用也拥有数十亿的下载量。但在海外市场,录音笔仍是 Sony、Olympus 和 Philips 等反应迟缓的巨头主导,产品线陈旧。许高断定,设计精良的硬件加上 AI 工具,必将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

他首先与经验丰富的可穿戴设备制造商 Charles Liu 合作,推出了一款名为 Izyrec 的小型录音器,通过手机应用控制,主打「抓出轨」功能。产品很受欢迎,但 2022 年 ChatGPT 的推出让他们看到了更大的机遇,他们希望以更清晰的品牌定位重新出发。于是,两人转型创办了 Plaud,并在 2023 年为一款名为 Note 的产品发起众筹。这款信用卡大小的录音设备可贴在智能手机背面,专为需要在会议间奔波的忙碌商务人士设计。

尽管 Plaud Note 的价格是前代产品 Izyrec 的三倍,且核心技术参数基本一致,但它依然获得了超过 100 万美元的预购订单。关键差异在于:此次推出的设备捆绑了一款由 ChatGPT 驱动的应用程序,可实现通话内容的转写与总结。现在,许高和他的合伙人卖的不仅是硬件,更通过应用开始销售能节省时间的转录和摘要等增值服务。「我想创造一项好的业务,而软件能为它构建护城河,并带来可持续性,」他说道。

他们将市场重心完全放在海外:小米、华为推出的高端 AI 可穿戴设备,以及深圳众多山寨工厂的竞争压力,让两人下定决心仅在海外市场销售产品。「在中国,竞争对手会一夜之间冒出来,而且你永远得在价格上拼得头破血流。」许高解释道。

当许高发现 Plaud 的核心用户群体集中在医生、律师、销售人员等需要频繁开会的职业人群时,他开始为患者问诊、销售通话等常见场景开发专用模板。今年早些时候,Plaud 收购了旧金山一家为医院开发软件的小型初创公司,希望借此加速进军医疗健康领域。这让他们得以切入到另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该领域的对手包括 Abridge 这样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初创企业,以及微软旗下的 Nuance 这类为医生提供 AI 转录工具的行业巨头。

上周,许高在旧金山与媒体见面,发布了 Plaud 的最新产品:一款新的「专业版」 Note 设备,拥有更大的电池容量、更长的录音时间,并增加了一块微型屏幕。

许高此次赴美,并不是只为发布新品。2023 年,他在旧金山设立了 Plaud 办公室,目前他本人及公司 200 人团队中的 20 名成员均在此办公。「深圳拥有硬件设计领域的顶尖人才,而旧金山则聚集了 AI 开发领域的优秀工程师。」

使用小型可穿戴设备秘密录音还引发了各类伦理与法律问题。加州等州虽然制定了严厉的法律,禁止未经同意的录音行为,但这些法律鲜少被严格执行。

许高认为,Plaud 专注于商务会议的定位能让公司规避风险。「我们的产品将完全围绕提升工作效率展开,」他表示,「绝不会涉足个人生活领域。」

Limitless 的联合创始人 Dan Siroker 则认为这类担忧被夸大了,人们对「万物皆可录」的恐惧终将消退。他的公司销售一款用于「增强」人类记忆的 AI 收听设备。「还记得第一台智能手机问世时,所有人都对摄像头感到恐慌,觉得隐私的末日到了,」他说。

事实上,硅谷许多试图将生活完全数字化的尝试都曾引发类似的恐慌。早在 1994 年,技术专家 Steve Mann 就曾使用可穿戴摄像头将自己的生活发布到网上;2007 年,游戏直播平台 Twitch 的联合创始人 Justin Kan 开启了长达 8 个月的「全天候直播生活」项目,Twitch 的创意也正源于此。当年谷歌智能眼镜的使用者曾被嘲讽为「glassholes」,但十年后的今天,Meta 有望在今年售出 200 万副自家的 AI Ray-Ban 智能墨镜,这款产品可以拍摄数百张照片和视频。

目前,在 AI 笔记工具领域,许高暂时处于领先地位。他正积极地改善 Plaud 的财务状况,不仅是为了引入更多美国董事,也是为了筹集一笔「5 亿美元」的备战资金。不过,这一目标颇具挑战性:2019 年,健身设备制造商 Fitbit 被谷歌以 21 亿美元收购,而当时 Fitbit 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了 14.3 亿美元。截至目前,许高只从 Weirich 的 Carbide Ventures 和天使投资人 Patrick Kavanagh 等投资者处筹集了少量资金,估值并未披露。

尽管如此, Plaud 目前约半数的收入来自其年度 AI 订阅服务。 许高也在积极为商业用户开发更多工具,希望借此推动公司估值向医疗转写初创企业 Abridge 靠拢,后者最新估值为 53 亿美元。

04 大厂肯定会来, 但没那么快来

另一方面,Apple 或 Google 或许只需一次应用更新或一款新设备,就能将 Plaud 及其竞争对手淘汰出局。苹果已在其 Apple Intelligence 更新中加入了免费的语音备忘录转录功能,而 Zoom、微软 以及 Granola 等初创公司也提供类似的笔记工具。

至少有一位前 Apple 内部人士认为,Plaud 很可能像 Tivo 电视录像机等被遗忘的设备一样,最终成为数字化演进过程中的一个过渡品。「面对这类设备,你必须问自己:‘它们究竟是独立产品,还是只是其他产品的一项功能?’」iPod 联合创造者、谷歌收购的 Nest 公司创始人 Tony Fadell 表示。

许高认为, 真正具有突破性的新一代 AI 设备,最终可能由苹果或微软推出,但这可能还需要数年时间。 在此之前,Plaud 拥有一批忠诚度高、消费能力强的白领用户,他们不希望通话打断录音,并且愿意为更优质的麦克风和更长的续航支付溢价。此外,许高还有更宏大的规划:不仅要推出戒指、耳机等新形态设备,更希望 Plaud 能「增强人类智能」。「它将成为一款 AI 工作伙伴,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录音设备。」他说。

来源:晚晚的星河日记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