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2日,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萨呼腾镇多那村格改一社联户经营合作社燕麦青海444基地的燕麦长势正盛,连片的植株挺拔修长,翠绿的叶片带着晨露舒展摇曳,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空气中弥漫着牧草特有的芬芳。麦地里,该县科技特派团团队成员正对燕麦进行测产、评价。
中国通讯社青海讯(记者 保积来)9月12日,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萨呼腾镇多那村格改一社联户经营合作社燕麦青海444基地的燕麦长势正盛,连片的植株挺拔修长,翠绿的叶片带着晨露舒展摇曳,在微风中泛起层层绿浪,空气中弥漫着牧草特有的芬芳。麦地里,该县科技特派团团队成员正对燕麦进行测产、评价。
“今年的燕麦长得比我的个子还高。看,这几组燕麦高1.93米。”该县科技特派团团队成员——杂多县农牧局办公室主任李双业边测量燕麦的高度边高兴地向记者介绍:“今年的燕麦青海444长势很好,我们对它进行测产、评价后,合作社就准备收割了。”
与眼前满眼皆是盎然的绿意与希望的景象相比,前几年的杂多县牛羊冬季用饲草还是靠单一的调入。
因受海拔高和气温低等因素限制,以前杂多县人工栽培草地生产力严重不足,且普遍存在优良牧草品种匮乏、牧草高效生产技术落后、产品品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022年,杂多县组建了由牧草、牦牛、绒毛用羊、大麦青稞四个产业组组成科技特派团,这个由中国农业大学、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等多家科研单位专家组成的团队,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深入高海拔牧区开展饲草种植技术推广应用等工作。
近两年来,杂多县科技特派团牧草产业组专家先后开展了气候、气象、水文、植被、土壤、遥感与环境等方面信息数据的调研和搜集工作,以调研资料、统计数据为实践依据,首次在高海拔地区(4300米以上)应用旱作技术筛选了若干种一年生优良牧草,引进牧草品种20多个,开展了不同类型及品种的牧草生产力综合比较示范试验,最终筛选了适宜于高海拔地区种植的燕麦品种2个、箭筈豌豆品种1个、饲用小黑麦品种1个,明确了燕麦和箭筈豌豆混播高产的播种量及水肥条件,优化了人工草地区域配置设计,使牧草产量提升15%以上,牧草营养价值提升一倍以上,示范面积400多亩,大大提高了牧草产业效益。其中燕麦青海444抗寒性强、产量最高(亩鲜草重1900公斤),成为了当地重点推广的饲草品种。
据介绍,该县将萨呼腾镇多那村饲草种植示范基地打造成了全县核心示范基地,逐步向周边推广饲草种植面积,并首次在高海拔地区加工生产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裹包青贮产品,各专业经营主体大量制作裹包青贮产品,作为牦牛的冬季“优质口粮”,显著提高了服务区域的牧草产业效益,取得的成果可复制性强,推广利用价值高。2024年该县青草生产量3960吨,可满足全县存栏26.74万头牛冬季补饲20天的饲草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了杂多县饲草单一调入的局面。同时,该县推行“圈窝种草”种养结合、草畜联动的循环农牧业发展模式,提高了饲草品质和牛羊饲喂水平,形成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我们合作社养了300多头牛,以前我们每年要购买5万元的饲草。如今,在县科技特派团的帮助下,我们成功种植了燕麦青海444,实现了自给自足,再也不用为养牛的饲料发愁了。”说起种植饲草的好处,杂多县萨呼腾镇多那村格改一社联户经营合作社负责人索南扎巴黝黑的面庞上洋溢着满足与喜悦,“今后我们还要加大种植面积,带动更多的牧民种植燕麦,让牧草成为我们牧民群众的‘致富草’!”
来源:阿丽爱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