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海的清晨。高原的风吹过。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等着食客。这不仅是食物。是希望。是生计。更是传承。
一碗面 一群人 一条致富路
青海的清晨。高原的风吹过。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等着食客。这不仅是食物。是希望。是生计。更是传承。
你知道吗?青海拉面门店已遍布全国337个城市。总量超过3.5万家。甚至走出国门。年营业额突破百亿元。它从一个地方小吃。蜕变为产业集群。成为青海重要的“青字号”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牌。
但故事。刚刚开始。
01 时代变了,拉面也需要新味道
传统“夫妻店”“家族式”的经营。遭遇瓶颈。凭经验做面。不懂成本核算。不会线上营销。生意怎么做大?市场呼唤的。不再是只会做面的师傅。而是精技艺、懂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
产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青海看到了这一点。
02 一所特别的学院诞生了
2024年7月3日。海东市。青海拉面现代产业学院正式成立。这不是普通的学院。它由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牵头。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多方力量。目的只有一个:为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
学院推出三年全日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不仅是拉面师傅。是具备拉面制作创新、中央厨房管理、门店大数据分析与运营管理等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他们要熟后厨、懂前厅、会营销、能管理。
03 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学院打破校地、校企壁垒。建立“政府统筹、行业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实施”的协同育人机制。
课程设置紧跟产业需求。《拉面技艺实训》、《餐饮成本核算》、《直播电商运营》等特色课程进入课堂。学生不仅学技能。更汲取青海拉面文化中的诚信、坚韧精神。
师资队伍独具特色。校外行业专家、企业名厨定期来校传授技艺。校内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挂职锻炼。保持与市场的零距离。
实践平台坚实有力。依托拉面产业园区和重点企业。建成集教学实训、技能鉴定、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实践基地群。为学生提供从训练到实战的全流程培养。
04 数据赋能拉面产业
数字化。为传统产业插上翅膀。
2025年2月。青海拉面大数据中心落成。它实时捕捉遍布国内外337个城市的2万家门店运营数据。分析食材消耗与区域营销图谱。自动生成精准运营方案。破解供应链分散、融资困难等痛点。
数据中心还帮助实现青海牦牛肉、青稞等高原特色农牧产品与拉面产业的精准对接。构建从高原牧场到全球厨房的数字化供应闭环。
05 一碗面的国际旅程
当本土化根基筑牢。产业自然产生溢出效应。
2025年。青海青拉海外运营中心服务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标志着产业进入新阶段。72家国际门店突破文化壁垒。年均创造80亿余元劳务收入的同时。带动高原食材出口增长。
这背后。是一套可复制的标准化生产体系与国际认证机制。高原味道正沿着“跨境供应链—文化认同—商业生态”的路径。向全球市场纵深发展。
06 人才培育的丰硕成果
经过探索。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近5年。累计为餐饮行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500人。2024年烹饪大类专业学生就业率达93.80%。远超全省平均水平。毕业生中。有人成为连锁企业技术骨干或店长。有人自主创业开设拉面店。带动家乡群众就业。
在技能竞赛中。学院学生近三年斩获省级职业技能奖项20余项。在2024年青海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更包揽烹饪项目冠亚军。
学院还积极开展社会培训。累计超1000人次。为从业者“赋能升级”。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超200人。牵头制定《青海拉面制作规范》等5项团体标准。助力产业标准化发展。
07 政策保驾护航
青海拉面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
2023年9月。青海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青海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加强拉面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支持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培育一批拉面产业领军人才和技术骨干。
各市州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强化政策配套。持续加大对拉面产业发展政策、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品牌培育、标准体系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08 未来的味道
2025年9月。青海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迎来新一届学子。他们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更多适应产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一碗拉面。不再只是一碗面。它是青海人的致富面、团结面、幸福面。当热气腾腾的拉面端上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产业的未来。一方百姓的希望。和一种文化的传承。
这碗面。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来源:德德说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