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竟是长胖元凶?吃咸一克,肥胖风险暴涨26%!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7 13:57 1

摘要:很多人减肥第一反应是戒糖、少油,却很少有人想到“盐”。认为盐顶多就是吃多了会渴、血压高,跟胖没关系。但近年来多项研究却发现,盐和肥胖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很多人减肥第一反应是戒糖、少油,却很少有人想到“盐”。认为盐顶多就是吃多了会渴、血压高,跟胖没关系。但近年来多项研究却发现,盐和肥胖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2015年,英国《高血压杂志》(Hypertension)刊登了一项基于**英国国家饮食与营养调查(NDNS RP,2008-2012)**的数据分析。

研究发现,每增加1克盐的摄入,儿童的肥胖风险会增加28%,成人增加26%。研究团队还特别控制了总能量和含糖饮料摄入,结论依然成立,说明盐的影响不是“热量超标”这么简单。

这引发了学界的持续关注。2023年4月,韩国庆熙大学李正元教授团队在《营养研究与实践》杂志上发布一项荟萃分析,对钠摄入和肥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再验证。

分析了全球多项研究数据后发现,无论是通过饮食回顾,还是24小时尿钠检测,高钠摄入都与BMI、体重、腹部肥胖正相关

从多个研究路径得出同一结论,让这个话题变得不再是学术圈内部的争论,它开始影响普通人的餐桌选择。

很多人会说,上一代人吃得也咸,为啥他们不胖?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看时代背景,中国营养学会曾在2012年公布一组数据:那时国人每天平均摄入盐10.5克,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5克)的两倍还多。到了2020年,中国居民人均食盐摄入量虽有所下降,但仍达9.3克/天,接近建议量的两倍

而在过去,尽管摄入盐多,但人们劳动强度高,饮食结构也更简单

吃的是饭多菜少,调味也较粗放,许多农村家庭炒一盘菜下两碗饭,盐虽咸,但量并不集中,体力劳动又能大量出汗,自然排出多余钠。

而如今,多数人久坐办公室,缺少户外活动,饮食却高度精细化。一顿饭菜多肉多调料,零食饮料不断,盐的摄入源头也更加隐蔽,饼干、面包、奶酪、加工肉类中都藏着钠,一天下来,不知不觉早就超标

这代人和老一辈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身体环境和饮食生态

第一,它控制脂肪合成的“开关”。2022年《营养素》期刊的一项人体研究显示,每日额外摄入6克盐的参与者,其饭后产热效应明显下降,也就是吃了同样的食物,身体消耗的能量更少。多余的热量更容易被存成脂肪。

第二,它刺激“多巴胺”分泌。咸味让人上瘾,尤其搭配高脂高碳的重口味食物,比如卤肉、辣酱、炸鸡。这些组合会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形成愉悦回路,导致进食频率变高,摄入量变大

第三,高盐饮食会让身体进入错误的“应激状态”。2018年《自然肾脏病学杂志》刊登一项动物实验发现,高盐会激活“醛还原酶-果糖激酶”代谢通路,促使肝脏合成更多内源性果糖,最终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肝脏和腹部。

从这些机制看,盐虽然不含热量,但它影响的是身体对热量的处理方式和储存偏好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单纯“减盐”不一定能让人立刻瘦下来,但它是破除体重增长恶性循环的关键一步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人每日摄盐不超过5克,约等于一啤酒瓶盖大小,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但也并非不可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限盐勺、限盐罐,控制每日炒菜用量;少用咸味酱料如酱油、腐乳、豆瓣酱等;学会搭配清淡食材中和咸味重的配菜;看包装食品的营养标签,优先选择低钠产品;尽量选择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增加运动,帮助代谢多余钠离子

这些措施对控制体重、预防高血压等慢病,都是有意义的。

盐,不含热量,但影响代谢。它就像厨房里的“隐形增肥剂”,潜藏在每一口看似普通的菜里。

重视它,并不是让我们远离味道,而是重新学会选择和搭配,不必偏激地戒掉盐,但必须警觉于日积月累的超标摄入。

一克盐的代价,不只是味蕾的满足,更可能是脂肪的堆积。

来源:老徐述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