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成千上万的小餐饮老板,像是约好了一样,集体“醒”了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6 21:51 1

摘要:最近刷手机总能刷到那些厨房直播吧?锅里的火苗“噌”地一下窜得老高,厨师师傅“哐哐”颠勺的动静隔着屏幕都能听见,用了啥食材、新鲜不新鲜,在镜头前头摆得明明白白,一眼就能瞅清楚。

最近刷手机总能刷到那些厨房直播吧?锅里的火苗“噌”地一下窜得老高,厨师师傅“哐哐”颠勺的动静隔着屏幕都能听见,用了啥食材、新鲜不新鲜,在镜头前头摆得明明白白,一眼就能瞅清楚。

以前啊,开小饭馆的老板总觉得自己店小、卖得便宜、装修也拿不出手,跟那些装修得金碧辉煌的大餐厅比,简直没啥优势。

现在他们算是琢磨明白了:那些看起来特高档的餐厅,后厨说不定连点真正炒菜的“锅气”都闻不着呢。

有个卖盖浇饭的老板就说过,以前还去大店学经验,结果看见人家后厨根本没有颠勺的大厨,就几个员工对着预制菜盒子叮叮当当地加热,料包一拆开就直接端给客人了。

再瞅瞅他自己,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市场,专挑那种带着新鲜水珠的青菜,五花肉也得是当天宰杀的新鲜货,回来自己一刀一刀切,每一份菜都得在锅里颠上几十下,灶台上的火烤得脸都发烫。

以前总觉得这些实打实的笨功夫上不了台面,现在反倒成了最值钱的招牌,客人再也不会追着问“你这菜是不是现做的”,直播开着呢,自己瞪大眼睛瞧着呗。

听说2024年预制菜市场都卖到六千多亿了,好多连锁品牌店里,十个菜里得有七个是预制的。

这么一说,咱们在不少号称“高端”的餐厅里吃的菜,说不定跟自己在家微波炉热的预制菜味儿差不离。

不过现在消费者心里也有数了,去年有平台做过调查,68%的人出去吃饭,都愿意先挑那种“厨房能看见、灶台亮堂堂”的馆子。

杭州有家开了五年的小面馆,以前生意也就那样,不好不坏的。

三个月前开始直播后厨,师傅们怎么揉面、怎么擀面,拍得一清二楚,熬汤的大筒骨在锅里“咕嘟咕嘟”翻滚着,就连酱油瓶都特意对着镜头摆着,生怕人看不见。

就这么着,店里营业额一下子涨了四成,好多网友大老远开车过去吃,就为了“亲眼看着师傅给自己做碗面”。

南京有家小炒店更厉害,老板直接装了个全景摄像头,顾客一坐下就能拿手机瞅着自己点的菜是咋炒出来的,现在每天晚上都排老长的队,有人就说“光是看着师傅那颠勺的架势,菜还没端上来呢,口水都快流下来了”。

现在这餐饮行业啊,大家都在使劲卷,有的卷价格,有的卷流量,有的卷那些花里胡哨的网红套路,反倒是这些小店,人家卷的是“实在”。

直播后厨这事儿,根本不算啥高明的营销手段,说白了就是“拆墙”——把厨房那扇神秘的门给拆了,让顾客盯着你做菜的每一个步骤:青菜刚洗过还带着水珠,肉是现剁的,油是刚开封的,盐放多少都明明白白。

这可不是低声下气讨好谁,这是互相尊重——我把所有过程都摊开给你看,信得过我你就来,信不过咱也不勉强。

还有个挺有意思的事儿,敢亮后厨的小店,回头客特别多。

有个老板就说,以前老主顾也就占三成,现在能到七成。

因为客人吃得“放心”啊,不用瞎猜菜是怎么做的,也不用担心吃到不干净的东西。

这种信任可比啥广告都管用,还省了不少广告费——以前每个月得花好几千做推广,现在直播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粉丝还会主动帮着宣传呢。

有个网友@多肉 留言说:“上周去了家直播后厨的小馆,看着师傅炒我的回锅肉,油是现倒的,肉是现切的,连蒜都拍得整整齐齐,吃着比平时香十倍。”这条留言点赞都过万了。

还有人说:“楼下包子铺直播包包子,我每天早上去买,看着师傅揉面、擀皮,觉得包子好像都比以前甜了。”这些话听着没啥华丽辞藻,可全是掏心窝子的“放心”两个字。

说到底啊,小餐饮店这次算是想明白了,其实就是回归最基本的道理——做餐饮,最核心的从来不是花里胡哨的“包装”,而是“食物本身好不好吃、干不干净”。

敢把后厨亮出来的小店,这不叫啥逆袭,就是把自己该做的本分做到了极致。

他们没有啥宏大的营销计划,也没有豪华的装修,就只有一颗认真做饭的心。

可是,这份实实在在的真诚,能扛得住现在餐饮行业这么“卷”的大环境吗?

我觉得能,因为这份真诚是学不来的。

设备可以买,颠勺姿势可以模仿,但人家那种每天早起去菜市场挑新鲜菜的坚持,那种每一锅菜都认认真真去炒的用心,这些是学不来的。

做餐饮的要是能回到“好好做饭”这个最根本的点上,那就已经赢了。

我现在出去吃饭,先得问问“能看厨房不”,要是能看,贵点儿我也乐意——吃的就是那份踏实,不是图啥虚面子。

来源:地方美食大剧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