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和同事在北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吃了一顿833元的饭,点了包括草原嫩烤羊排、葱香烤鱼在内的十几道菜。吃完后,他在微博上写道:“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就这么几句话,直接把西贝送上了热搜榜首。
谁也没想到,罗永浩随口一句吐槽,竟让餐饮巨头西贝彻底破了防。
2025年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和同事在北京西贝中粮祥云小镇店吃了一顿833元的饭,点了包括草原嫩烤羊排、葱香烤鱼在内的十几道菜。吃完后,他在微博上写道:“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 ”就这么几句话,直接把西贝送上了热搜榜首。
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当时正在新疆度假,看到微博后气得半夜睡不着,凌晨三点下楼吃烤串喝酒。 他立刻买了回北京的机票,第二天就召开媒体发布会,强硬回应:“西贝门店100%没有预制菜! 预加工不是预制菜! ”
一场关于“什么是预制菜”的罗生门就此拉开序幕。
01 各执一词的真相
罗永浩坚持认为西贝用的就是预制菜。 他在后续微博中详细描述:“羊排像是隔夜重烤的恶心味道”、“葱香烤鱼有隔夜重烤的味道”、“面汤百分之百是隔夜的味道”,就连他最喜欢的牛肉土豆条也“感觉是隔夜的炖菜”。 他的核心观点是:消费者花了现做菜的钱,就不该吃到加热菜的味道。
西贝则拿出了国家规定作为护身符。 贾国龙反复强调,根据2024年3月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西贝只是进行了“预加工”,即食材的切配、腌制等前期处理,最终烹饪仍在门店完成,因此不算预制菜。
为了自证清白,西贝从9月12日起开放全国370家门店的后厨,允许消费者参观任何一道菜品的制作过程,还推出了“罗永浩菜单”供顾客点选。
02 悬赏与证据
面对西贝的强硬否认,罗永浩也没有退缩。 他在微博上发出十万元悬赏,公开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真凭实据”。 悬赏令发布后不久,就有网友提供了疑似西贝中央厨房成品的包装袋照片,上面印着“北京西贝天巡派食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字样,产品类型为“熟肉制品(非即食)”,并注明“非直接提供消费者”。
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了这些证据,包括一个2.5公斤装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和一款保质期18个月的冷冻鱼,后者配料表中含有7种食品添加剂。 他质疑道:“这已经是做好半成品的菜,上面写的非即食,是拿到店里打开袋给你热一下弄熟了以后端上桌。 可是他们老板又说百分百没有预制菜,我就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
03 80%占比的数据罗生门
罗永浩还援引了一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称报告显示“真功夫、吉野家、西贝等连锁餐饮企业预制菜占比达80%以上”。 这个数据成为了争议的焦点之一。
然而经核查,这个“80%以上”的数据存在争议。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确实在2023年发布过一份报告,但只提到这些企业“都有一定程度地使用预制菜”,并未提及具体占比数据。 该协会甚至在2024年1月发表声明,称“部分媒体引用调研报告时存在误解错用”,强调报告“未提及任何一家餐饮企业的预制餐食占比”。
04 消费者为什么愤怒
这场争论表面上是对“预制菜”定义的学术讨论,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
许多消费者并不关心官方的技术性定义,他们更凭借直观感受: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从原材料开始、在点餐后才制作的,都可能被视为预制菜。 罗永浩在直播中点出了关键:“公开卖预制菜的餐厅也不在少数”,而西贝是“所有卖预制菜的餐厅里卖得最贵的”。
他举例说,西贝的一个古法戗面馒头卖21元,而黑珍珠鲁菜餐厅的包子才16元,北京米其林两星餐厅的胶东酱黑猪肉海参包子也只要28元。 消费者不愿意为预制菜支付现做菜的价格,更不愿意被蒙在鼓里。
05 开放后厨能解决信任危机吗?
西贝开放后厨的举措,原本是为了自证清白,但实际效果可能有限。
有记者实地探访了西贝后厨,观察了“老罗菜单”上菜品的制作过程:牛肉土豆条中的牛肉是从中央厨房配送来的熟制品,客人下单后与土豆条一起高压焖制;草原嫩烤羊排需要厨师早上先烤制炖煮,客户下单后再进行最后一步烤制;葱油罗马生菜则是店内事先清洗分装好的,客人下单后焯水浇汁即可。
这种“预加工”模式与消费者理解的“现做”确实存在差距。 虽然按照国家规定这不算预制菜,但许多消费者仍然认为,如果食材已经预先煮熟,只需简单加热或组合就能出餐,就应该告知顾客。
06 贾国龙的矛盾立场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贾国龙一边坚决否认西贝使用预制菜,一边却公开表示:“预制菜是代表未来的大趋势”。
他甚至在采访中坦言:“你现在让我承诺未来绝不用预制菜,那就有点说假话了。”这种为未来使用预制菜留下空间的态度,与当下坚决否认使用预制菜的立场,形成了微妙对比。
贾国龙还曾公开表示过对预制菜的看好:“现在餐饮的预制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只要你想做大做稳定,预制一定是餐饮业的趋势”。
07 不是预制菜,是什么菜?
随着争议发酵,西贝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前置菜”,试图与“预制菜”划清界限。 他们解释说,原料煮熟只能算是“半成品”,而且这种半成品还能“用三餐”。
实际上,西贝曾于2022年着力发展“贾国龙功夫菜”这一预制菜品牌,内部称之为“北京战役”。 虽然这一业务后来被叫停,但西贝曾经涉足预制菜成为消费者心中的一个既定“标签”。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其实与是否预制无关——现制菜也可能让人觉得贵。 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好吃还贵”。
这场争论击中了当前餐饮行业的两个敏感神经: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觉醒,以及餐饮行业标准化与透明度的平衡。 无论法律结果如何,这场争议已经促使全社会更加关注餐饮透明度和消费者知情权问题。
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被蒙在鼓里”的感觉。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不是不能吃预制菜,是花了现做菜的钱,总得知道吃的是什么”。
来源:憨批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