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女子参观博物馆,指着青铜器惊呼,这件和我家的碗盖是一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3:21 1

摘要:上周六上午十点零七分,青岛胶东机场候机楼改建的那个临展大厅里,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王潇指着展柜里一只灰不拉几的铜敦盖子,嗓门没收住,周围十几部手机一下子全对准了她,抖音直播间里头瞬间就飘过去三百多条“真的假的”,那热度一下就把#青岛姑娘撞脸青铜器#给顶上了热搜。

“这东西,咋跟我家腌咸菜的碗盖长得一模一样?”

上周六上午十点零七分,青岛胶东机场候机楼改建的那个临展大厅里,一个二十来岁的姑娘王潇指着展柜里一只灰不拉几的铜敦盖子,嗓门没收住,周围十几部手机一下子全对准了她,抖音直播间里头瞬间就飘过去三百多条“真的假的”,那热度一下就把#青岛姑娘撞脸青铜器#给顶上了热搜。

我赶紧凑过去看了一眼,展签上写着“春秋铜敦,1986年胶州赵家庄出土”,盖子顶上一个圆环,边上有三道纹路,纹路里头还藏着一圈看不大清的蛇纹,王潇掏出手机,屏保照片上就是个家常的瓷盖子,白色的釉都掉了一圈,露出了灰色的底,可那轮廓,那纹路的位置,甚至盖子面往下斜的那条线,简直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她跟我说,那瓷盖子是她姥姥的姥姥传下来的咸菜缸配件,一直在平度老家厨房里用着,“我从小就掀这个盖子抓虾酱,上面的纹路比我手上的掌纹都熟”,一句话把围观的人都给逗乐了,也把博物馆的讲解员李丹吓得赶紧跑去找馆长。

五分钟不到,青岛市博物馆青铜部的刘衍凯主任戴着白手套就赶过来了,先让保安清出半米的安全距离,然后掏出个卡尺开始量盖子的直径,铜敦18.6厘米,瓷盖18.4厘米,就差两毫米,再量厚度,铜的0.28厘米,瓷的0.3厘米,肉眼根本分不出来,老刘当时就嘀咕了一句,“要是能扣上,那可就是跨时代的‘严丝合缝’了。”

王潇也上头了,跟馆里打了声招呼,就跑到寄存柜把她那个白釉瓷盖给抱了过来,直播镜头前头,那瓷盖子慢慢地落下去,“咔哒”一声,铜敦的口沿跟瓷盖的第七道纹路正好就咬住了,还能左右转半圈,现场安静了三秒钟,然后手机拍照的声音就像下暴雨打在铁皮上。

刘衍凯后来跟我说,他那时候后背全是汗,要是硬给扣坏了,他这辈子就得写检查了,可要真是“原配”,那学术价值能把天给捅个窟窿,他赶紧把两个东西分开,发现铜敦的口沿上有个旧的磕碰,长1.1厘米,而那个瓷盖子对应的位置也缺了一小块,那形状就像俩人互相留的暗号。

直播的片段被剪成了十五秒的短视频,三个钟头播放量就破了两千万,评论区里有人喊“穿越者留下的证据”,有人猜是“民间私藏的出土文物”,最离谱的说“这姑娘上辈子就是个春秋时期的工匠”,把这事儿推到最高潮的是一个考古大V的留言,“瓷盖釉面里有氧化锌,最早也是明朝末年才有的东西,别瞎想穿越了。”

王潇有点蒙,她本来以为就是长得像,没想到被人当成了“盗墓贼的家属”,当天晚上她就私信了青市博物馆,说愿意把瓷盖子留下来做个检测,就求“还我姥姥一个清白”。

第二天上午,山东省文保中心就把这两件东西一起送进了实验室,X荧光光谱一照,铜敦的成分是典型的春秋时期齐鲁地区的矿石,铅和锡的比例是七比二,瓷盖的土是北方常见的高岭土,烧制温度在1200度左右,断代是明朝晚期到清朝早期,结论就一句话,俩盖子差了足足两千四百年,却长得跟双胞胎似的。

项目负责人张姐说,这种“撞脸”在考古圈里不算什么奇迹,铜敦的盖子是批量生产的,口沿的弧度很标准,明清时候民间瓷窑做盖子,工匠们会用一种叫“圈尺”的工具来量口径,那套圈尺往往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尺寸就卡在18到19厘米之间,专门配家里用的坛坛罐罐,巧就巧在王潇家的那个缸就是最常见的中号,做弦纹的圈尺顺手就刻了七道防滑线,正好就跟春秋时期的弦纹给“撞车”了。

真正让专家们兴奋的是那个“咬合的痕迹”,铜敦那个磕碰的口子棱角很圆润,说明早在明清以前就磕坏了,瓷盖子缺的那块边缘很锋利,是最近二十年才碰掉的,这两件东西从来没见过面,却像约好了似的给对方留了个空位,这种时间错位的“榫卯”让实验室里那几个小伙子直呼“太浪漫了”。

检测报告出来那天,王潇在直播间里搞了一场“辟谣加科普”的专场,在线人数最多的时候有九十八万人,她笑着说,“咸菜盖子洗白了,我姥姥也能安心腌她的疙瘩头了”,弹幕里刷起了“官方玩梗最为致命”,青岛市博物馆顺势就推出了个“当咸菜瓮遇上青铜器”的限时展览,把那个白釉瓷盖和铜敦并排放在一起,中间就隔了一张“跨越两千年的撞脸”的说明牌。

开展第一天,观众在门口排成了S形,文创店连夜加印“咸菜盖同款”的纪念布包,两千个一上午就卖光了,刘衍凯偷偷告诉我,他们准备把王潇家那个瓷盖子给征集过来,走“当代民俗器物”的流程,“以后写展签,咱也能打上‘来源:青岛平度灶房’,多接地气。”

王潇的姥姥听说自家的咸菜盖子要“住”进博物馆,笑得嘴都合不拢,说,“盖了快一百年的酱缸,到老了居然成了文物,等我走了,也让它继续‘上班’”,一句话把村里的老姐妹们羡慕得直拍大腿,说回家也得把自己家的腌菜坛子擦亮点。

这事儿还没完,有眼尖的观众发现,铜敦盖子顶上那个圆环内壁,刻着一个细得跟头发丝一样的“”字,这是春秋时期齐国“市肆”的标记,就跟今天的“质检合格”差不多,而王潇那个瓷盖子的里侧,用毛笔写着“第柒”两个字,老辈人说是为了跟同村借来的坛子分开,古今这两件东西,一个官方质检,一个民间编号,都对自己的“身份”挺执着,观众直呼“DNA动了”。

有人把对比图发到了推特上,外国网友就问,“为啥中国的咸菜盖子能配上一个2700年前的器物?”,底下点赞最高的回答是,“因为好的设计是永恒的。”

青岛市博物馆趁热打铁,搞了个“设计穿越时间”的互动区,让观众带自己家的盖子来现场比对,只要口径在18厘米左右,有七道弦纹,就能在LED屏幕上生成一个“配对度”的百分比,最高的一位市民带来的搪瓷盖子匹配度有92%,乐得当场就跳起了科目三。

王潇现在成了博物馆的“荣誉志愿者”,周末穿着红马甲在展厅里讲解,“大家别光拍照,回去量量自家坛子盖,说不定也能找到两千五百年前的‘兄弟’”,观众们都笑了,她也笑,那笑容就像把咸菜缸的咸鲜味儿带进了高冷的博物馆。

刘衍凯说,这场意外的撞脸,让原本在库房里“躺尸”的春秋铜敦成了顶流,但更大的收获,是让老百姓意识到“历史”不是玻璃柜里遥远的东西,它就在灶台上,在手心里,在每天掀开盖子那一声“咔哒”里。

我临走前又去看了一眼那个展柜,瓷盖和铜敦并排躺着,灯光下那两道弦纹就像呼吸一样起起伏伏,我想,要是这些东西会说话,它们大概会聊,“你那边盐巴多少钱一斤?”,“你这边祭祀用什么酱?”,时间就这么被一个咸菜缸盖子悄悄地缝合了,连青岛的风里都带上了一股虾酱的鲜味。

参考文献:

来源:小桐讲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