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同心圆”,全域联动“大图景”!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1 08:02 1

摘要: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收官之年。静安区文化旅游工作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探索“文化赋能、全域联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和《公共文化惠民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的收官之年。静安区文化旅游工作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不断探索“文化赋能、全域联动”的特色发展之路。

优化供给体系

巩固高质量发展根基

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织密服务网络,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

需求导向,服务入微

静安区配送中心通过定向走访、网络调研、实地巡查等方式,就2024年区级配送项目满意度和2025年静安市民的文化需求等方面开展调研,共收集线上、线下(有效)问卷4282份,初步形成静安市民公共文化配送服务需求地图。

立足“一河、两岸、三区、四街”空间格局,打造张园·丰盛里等15处“家门口好去处”;落地巨富国潮文化馆Fotografiska影像艺术中心;累计排布“静图约书”柜等18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21个“市民艺术夜校”教学点以及2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让优质资源“转角可见”。

数字赋能,普惠共享

全年开展各类文化配送活动2万余场,覆盖群众1500万余人次,配送公益电影票16万张,“静安文化公益配送”小程序注册用户近17万,实现“指尖预约、云端共享”。

社会协同,全民共创

成立“儿童友好城市阅读新空间建设共同体”,孵化360支星级文化团队,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创造者”;推出小荧星牵手大“民”星文艺指导非遗走近百姓等特色项目,让文化服务从“政府送菜”转向“群众点单”。

释放文化势能

聚合高质量发展标杆

推动“文化+”跨界融合,以“叫得响”“亮得出”的高质量文化IP赋能区域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

擦亮文旅融合“金名片”

成功举办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静安音乐节世界咖啡文化节等特色品牌活动,发挥区内资源优势,深入开展“文化润城 艺术共享”静安文旅专项配送活动,将优质文化资源配送到区内的商圈、园区、酒店、军营等场所,全年吸引客流超350万人次,带动商圈销售额环比增长135%。


首届“静安国际光影节”创下131万现场客流、20亿全网点击量的成绩,实现文化流量与商业价值的“双向奔赴”。

深挖“艺术苏河”新内涵

推出30余条“苏河湾”微游线路,串联50余场艺术展览,打造“可漫步、可阅读、可体验”的滨水文化长廊;纪录片《艺术苏河》全网曝光量破3亿;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创新《峥嵘岁月》行走党课,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作用。

拓展跨界合作“朋友圈”

与上海歌剧院、爱乐乐团等合作,推动高雅艺术进商圈楼宇;引进非遗滑稽戏驻场大悦城星空间,实现文化“破圈”;推动龙凤、雷允上等老字号在阿丽拉酒店开设非遗体验课程;开展“文艺轻骑兵”走进高星级酒店活动,以文化助力国际交往

激活产业动能

筑就高质量发展生态

打造全域生态圈,综合运用AI等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和业态更新重塑,创造新场景新应用。

赋能商业升级

陕西北路历史文化名街入选“最佳Citywalk”路线,带动沿线老字号品牌迭代焕新;将GAP门店改造成“儿童友好阅读空间”,实现“逛商场”与“品文化”无缝衔接;首创“戏剧修炼地图”,串联美琪大剧院、兴业太古汇等21个点位,打造“看戏+消费+观光”一站式体验;咖啡文化节发放15万张消费券,覆盖38家品牌门店,激活“舌尖上的经济”。


静安嘉里中心等商业体全年销售额同比提升40%,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助力产业创新

推出上海国际体育潮流文化节,开辟中心城区“嵌入式运动场”,联动“艺术苏河”展演季,激发“观展+运动+购物”新场景;在小红书等平台推出数字文化赋能计划,以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静安文化辐射力。

引领产业风向

在灵石中国电竞中心集聚游戏电竞类企业近百家,支持举办iQOO杯总决赛等行业盛会,带动周边商圈销售额增长26%;“静安出品”票房占“上海出品”半壁江山,《繁花》《狗阵》斩获白玉兰奖、戛纳大奖,彰显“环上大”影视创制国际竞争力。

2025年,静安区将进一步用“数字思维”赋能、“改革手段”破局、“创新方法”提效,以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为笔,绘就上海文旅商体展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记者:邢蓓琳

编辑:梁慧

资料: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

来源:上海静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