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引发这场风波的是西贝莜面村,被曝出大量使用预制菜,却在回应质疑时态度强硬,
最近,一场关于预制菜的争议再次登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引发这场风波的是西贝莜面村,被曝出大量使用预制菜,却在回应质疑时态度强硬,
迅速引发消费者反感,进而演变为一场席卷全行业的信任危机。
事件起源于2025年9月初,有直播博主在社交平台上实地探访西贝门店,
质疑其菜品缺乏“锅气”,怀疑使用了大量预制菜。
这一质疑很快引发关注,本是一次普通的消费感受分享,却被西贝总部以一纸“100%不是预制菜”的声明强势回应,并表示将“坚决起诉造谣者”。
这一回应立刻引发了大量争议。
网络上不少消费者纷纷晒出自己点的“罗永浩同款套餐”,并通过对比、拆解等形式发现,多款菜品来自于冷冻包装,经门店复热后上桌。
这与此前宣传的“现炒现做”明显不符。
据媒体公开数据,事件爆发后短短几天内,西贝堂食营业额下滑了71%,约8万名员工受到影响。
餐饮界深知,口碑来之不易,但毁掉只需一次态度失当的回应。
在这场争议中,预制菜并不是公众最在意的点。
中国消费者对预制食品并不陌生,从外卖、连锁快餐到便利店快餐,预加工已是常态。
信息不对称,才是让消费者失望的根本原因。
西贝的危机就在于,它一边强调“匠心现炒”,一边大规模使用预制菜,却没有在菜单或点餐过程中明确告知顾客。
近年来,中国连锁餐饮行业普遍向“标准化”转型。
通过建设中央厨房、统一调味包、冷链配送、门店复热,企业能实现快速扩张、成本控制和口味稳定。
但这种模式的代价,是“锅气”的缺失和用餐体验的同质化。
当企业在后台进行工业化操作的同时,前台却仍在卖“手工现炒”的故事,这种错位最终会被消费者识破。
不少餐企在面对舆论质疑时,常常试图通过模糊表达来化解风险。
“匠心出品”、“大师炒制”、“现做现卖”,这些说法听起来诱人,却未必真实。
消费者并不要求每道菜都由厨师单独烹饪,但他们希望知道自己到底吃了什么。
就像食品包装上会清晰标明配料表、添加剂一样,餐饮业也应逐步建立起类似的透明机制。
西贝的“翻车”,表面看是预制菜引发的争议,实质上是品牌在面对公众质疑时,没有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透明。
在信息时代,任何遮遮掩掩的做法,都会在社交网络的放大镜下暴露无遗。
预制菜不是问题,信息不透明才是。
来源:妇产科医生小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