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黄慕兰被判处死刑,毛主席得知后批示:她是我们的好同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7 12:26 1

摘要:1955年初春的一天,上海提篮桥监狱的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值勤军警手中的名单顶头写着“黄慕兰”三字。自此,关于这位在隐蔽战线屡立奇功的女党员被判死刑的消息,迅速传进了北京中南海。

1955年初春的一天,上海提篮桥监狱的走廊里传来脚步声,值勤军警手中的名单顶头写着“黄慕兰”三字。自此,关于这位在隐蔽战线屡立奇功的女党员被判死刑的消息,迅速传进了北京中南海。

黄慕兰的名字,二十年代在长沙和上海的进步青年间并不陌生。1907年出生于湖南浏阳的她,本姓黄,乳名桂秋,家中藏书成山,父亲黄颖初又是维新派要员。耳濡目染,她比同龄人早几步接触新学,一旦开窍,便再也拉不住。

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是她十五岁剪掉长辫,孤身离家赶赴长沙女校的那一幕。“余生不做旧式闺秀!”她在日记里写下这句决绝话。此后,家里包办的婚书被她撕得粉碎,独立意识来得突然,却异常坚定。

1926年,她在武汉加入中国共产党。彼时北伐大军风头正劲,年轻人豪情万丈,她却被组织安排做报纸编辑,“笔杆子也是枪”——这话听上去轻松,可深夜排版室里响起的破旧油印机,见证了她一次次暗中修改、传递口令的惊险。

宛希俨是她在《民国日报》结识的同事,两人因同切“统一战线”专题而日日对稿。董必武做媒,让两位忙得脚不沾地的编辑在胶印机旁简单照张相,就算完婚。幸福并未维持多久,1928年宛希俨在赣州起义中牺牲,噩耗来时她已怀孕六个月,悲痛难言,却咬紧牙关把眼泪吞回肚里。

这个阶段,她被转到上海特科。为方便活动,档案上只写“黄小姐”。在这里,她遇见周恩来、潘汉年,也遇见了那场足以改变整个中共中央命运的危机——向忠发叛变案。

案发前夕,黄慕兰冒充富家太太出入法租界,结识律师陈志皋。陈家在租界巡捕房有人脉,“利用感情也是斗争”——组织下达的指令一句顶一万句。某晚,两人吃饭时,巡捕房探长曹炳生路过寒暄:“今晚抓到条大鱼,五十来岁,缺根指头。”寥寥几语,黄慕兰背脊一凉。

她连夜找到潘汉年,情报被立即送到周恩来处。周恩来仅用七个字回复:“马上转移全部同志。”几个小时后,向忠发已带敌特摸到周公馆门口,却只扑了个空。后人说“上海地下党保住了半壁江山”,实情虽有夸张,但黄慕兰之功,当之无愧。

抗战爆发后,黄慕兰随组织辗转桂林、重庆,任务从情报转为统战。她擅写檄文,也能陪资本家太太喝咖啡,切换自如。有人打趣:“桂秋一身是戏。”她笑说:“戏演得真,同志才能活。”

1952年,潘汉年因“潘杨案”被捕,牵出大批曾在特科任职的干部,黄慕兰也在名单之列。调查人员翻出昔日化名、情书、电码,层层对照,逮捕令迅速下达。三年拉锯,最终法庭以“潜伏特务嫌疑”判处死刑。

判决送抵中央,当晚值班的周恩来抬眼一看差点摔掉茶杯。翌日清晨,电报传到杭州疗养的毛泽东案头,主席批示只有十一个字:“黄慕兰是党的好同志,立即免死!”落款时间:1955年3月26日。

死刑取消,但并不意味着自由。黄慕兰被改判无期,随后进入漫长的二十年劳改生涯。最难熬的并非体力活,而是孤立。旧友避之唯恐不及,有人讥讽:“昔日女诸葛,如今阶下囚。”她淡淡答:“命在,就还有机会。”

1975年办理保外就医,灰墙外的新上海已高楼林立。没人敢主动提出平反,一拖又是七年。1982年,经邓颖超拍板,文件正式下达:“黄慕兰同志过去案件,定性错误,应当彻底纠正。”同年,她被聘为上海市政府参事,负责史料口述。年轻干部向她讨经验,她递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八个字:忠诚、隐忍、谨慎、机变。

世人对她最后的记忆停在2017年。那年冬天,她走时很安静,床头留下一行铅笔字:“那段路值了。”没有豪言壮语,却足够沉重。

回顾黄慕兰的一生,从剪辫少女到百岁老人,身份数变,立场未移。国家危亡时,她凭一纸情报救下中央核心;时代错判时,她把苦难归为“人生常态”。人们不免好奇,她究竟靠什么度过牢狱二十年?有人说是信仰,有人说是韧性,答案可能并不单纯,但每当提到那份批示——“她是我们的好同志”——便仿佛看见一道清晰底线:真正的功绩,终会被历史记住。

来源:实说历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