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上百家新建、改扩建医院,作为评审专家多次参与 CHCC 中国医院建设奖相关类别的评审,深切感受到医院建设项目设计正日益专业,愈发贴合功能需求与人文关怀理念。然而,仍有不少明显设计缺陷存在,其中一些 “反人性” 设计尤为突出。本文列举 4 个典
广告
近年来,笔者走访了上百家新建、改扩建医院,作为评审专家多次参与 CHCC 中国医院建设奖相关类别的评审,深切感受到医院建设项目设计正日益专业,愈发贴合功能需求与人文关怀理念。然而,仍有不少明显设计缺陷存在,其中一些 “反人性” 设计尤为突出。本文列举 4 个典型问题,以期引发行业思考,共同提升医院建设内涵。医院前庭景观化——功能缺位的 “面子工程”
在传统建筑中,大门都会内置留出屋檐的空间以供遮风挡雨。现代公共建筑如酒店,也会在前庭设计带顶棚的区域,方便车辆临时停靠落客,体现了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高端酒店更是将前庭视为 “品牌体验的第一界面”,通过升降式水景、光雕投影、温度场控制等多维度设计,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如数字孪生系统、步态识别迎宾等,打造 “体验发生器”,提升客户体验与品牌认知。数据显示,优秀的前庭设计可使客户心理消费预算提升 27%,客户回头率提高 23%。
反观医院,许多前庭设计虽宏伟壮观,却沦为华而不实的景观摆设,普遍缺乏车辆临时停靠落客功能。患者需在露天环境中步行往返医院大厅与马路,不仅不便,还导致周边交通混乱、拥堵,安全隐患突出。
部分医院将落客区移至地下停车场,雨天易引发停车场及周边道路拥堵,增加管理难度与安全风险,影响就医体验,甚至可能激化医患矛盾。
在既往调研中发现,很多医院都有停车难问题,尤其是一些新建医院,已经大量增加了停车位指标,依然还会出现停车位不足的停车难问题。
对比人流量更大的高铁站、机场等,却鲜有公众抱怨停车难,究其原因,不是高铁站、机场配置更多的停车位,而是高铁站、机场设计有更加顺畅便捷、空间充足、人性化遮风挡雨顶棚的的士网约车即停即走通道、临时停靠落客区和的士候客通道与上车区,让公众已经形成了选择打车去高铁站、机场比开车更方便的潜意识,形成去高铁站、机场首选打车和搭乘公交的思维习惯。
因此,解决医院停车难和交通拥堵的主要处方,不是继续增加停车位指标,而是在于医院建筑前庭设计由纯景观化回归临时停车落客上车功能,并且参照高铁站、机场的立体交通体系,规划设计顺畅便捷、空间充足、具有无雨通行等更多人性化功能的即走通道、临时停靠落客区和的士候客上车区。
加上使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停车位预约和网上实时发布停车位使用数据等,引导就医群众首选打车到医院,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打车到医院比开车更加方便,才能真正解决医院停车难问题。
滥用筒灯等点状照明光源——忽视医疗环境特殊性
公共建筑照明光源主要包括点状、带状、面板光源。高端酒店因点状光源单位面积的光线更加集中,更加闪亮耀眼,常用点状光源营造高档氛围,部分医院室内设计师受此影响,在医院的各类大厅、候诊厅、诊室、检查治疗室、病房、走廊等大量使用 LED 筒灯、射灯等点状光源,却忽视了医院环境的特殊性。
与酒店不同,医院部分病人是躺在推床上的移动和诊疗的,点状光源光束角集中,易直射患者眼睛,导致眩晕、眼花、眼压升高,甚至刺激神经系统诱发偏头痛、癫痫等疾病。
此外,其强光线会在医疗设备及电脑屏幕上产生反射,影响医护人员读取数据,威胁医疗安全。
带状与面板光源光线柔和、分布均匀,能营造宁静舒适的环境,更适合医院等候、诊疗区域,且节能环保,可降低运维成本。因此,医院照明设计应根据功能区域需求,合理选择光源类型,优先考虑使用者的舒适度与安全性。
带状光源和面板光源相比点状光源,平均单位面积的光线要弱很多,光线更加柔和,较为均匀地向四周发散,能够大面积地照亮空间,形成较为宽泛、柔和的光照效果,很少出现影子和明显的明暗对比,更适合医院等候区域、走廊和诊疗区域作为主要照明光源来使用,使整个医院空间都被柔和、温馨、舒适的光线所笼罩,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而且医院使用面板光源会比点状光源更加节能环保,更换周期更长,可以大幅降低医院运维成本。
病房采光布局设计错误——违背医患真实需求
病房是患者诊治康复最重要的空间。2024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医院病房改造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8 年)》(国办发〔2024〕40 号),推动全国开展医院病房改造提升行动,聚焦病房环境与设施条件优化升级,提升群众就医体验和获得感。当前很多医院的病房采光布局常规模式依据《民用建筑通用规范》《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及习惯经验,将病房布置在利于采光的一面,把医护功能用房设在采光不利区域,甚至不少医护功能用房成为无采光的 “黑屋”;且绝大多数病房采用卫生间位于走廊侧、外侧设置大面积玻璃窗的设计模式。
然而,医院建筑设计师与室内装饰设计师可能未曾意识到,这种病房采光布局设计模式存在问题。住院病区主要有患者和医护两类人员,二者对自然光的需求存在差异。
从地球生命诞生到人类进化的漫长过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诸多生物的身体调节系统已完全适应地球昼夜变化规律,形成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的习性。白天自然光促使人体将资源调配至支持劳作状态,让人精神抖擞、充满活力;夜晚则引导人体资源转向促进休息睡眠,以休养生息、恢复最佳状态。良好睡眠是疾病疗愈最基础的 “处方”,我们常对病人说 “好好休息”,这并非客套,而是人类与疾病长期斗争总结的实践经验。现代医学证实,良好睡眠可促进疾病治疗与康复,重病重伤时的昏迷状态其实是身体的自我保护机制,能让机体集中资源对抗伤病、促进疗愈。
我国传统住宅建筑作为古代人民智慧结晶,重要理念之一便是 “亮堂暗室”:白天活动的客厅、大堂及亭台楼阁等场所,通过大门大窗甚至开放通透设计保障充足采光,故以 “亮堂” 概括;卧室通常仅开小窗满足通风与基本照明,尽量减少强烈阳光和外界噪音对睡眠的影响,故以 “暗室” 形容。
显然,在住院病区,医护人员更需要自然光以保持精神饱满,从而为患者提供高质量服务;而患者(尤其是重病患者)需要减少光线干扰,保障良好睡眠以促进疾病疗愈。当前将病房布局在采光有利面、医护功能用房置于采光不利面的做法,与医患双方对自然光的需求相悖,也不符合我国“天人合一” 的传统医学健康理念。
从环保低碳与降低能耗角度分析,医护人员全天持续工作,若医护功能用房有充足自然采光,整个白天可能无需照明补光;而住院病房的自然采光,通常仅在治疗、查房和探访时段有用,其他白天时间为保证休息,患者往往需要拉窗帘和隔帘遮光,因此即便没有自然采光,白天需要照明补光的时间也较短。
在二、三人病房实际使用中,自然采光通常仅惠及靠窗床位,当患者拉上隔帘时,内侧床位便无法享受自然光。可见,当前将病房置于采光有利面、医护功能用房置于采光不利面的布局,不利于环保低碳和降低能耗,若反向布局则更利于医院降低能耗与运营成本。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住院患者完全不需要自然光。在疾病好转的康复期,适当自然光可激发患者机体活力、愉悦心情,促进疗愈,还能帮助患者从对抗疾病状态逐步过渡到可出院的日常生活状态。但当前卫生间在内侧、外侧为封闭大玻璃窗的二、三人病房设计模式,导致实际使用中内侧床位患者通常难以享受自然光。
因此,为真正提升住院患者体验、优化病房疗愈环境,需对住院病房设计模式进行改进:
其一,南方医院可尽量恢复设置半开放阳台的病房模式,让能够下床的患者在阳台活动,接受自然光照射,同时避免对同病房其他患者造成干扰;
其二,北方医院若不适合设置阳台,可在住院病区设计采光通风充足的患者活动房或露台区域,为有需要的患者提供接受自然光沐浴的空间,促进其疗愈康复。
护士站及各类服务柜台——设计滞后于服务需求
医院作为患者诊疗服务的核心场所,设置了咨询导引台、护士站、挂号收费台、抽血穿刺台、发药台等各类服务柜台。随着医院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模式与流程已发生显著变革,但许多服务柜台仍沿用传统设计模式,未能及时融入人性化创新,逐渐暴露出与新服务需求、新理念不匹配的问题,成为典型的人性化设计缺陷。以门诊大厅的咨询服务台(或一站式服务台)及候诊区、住院病区的护士站为例,这些柜台普遍采用传统高低台设计 —— 低台面服务轮椅患者、高台面服务站立患者,看似兼顾不同需求,实际使用中却问题频发。
某国际化医院大堂的咨询服务台便存在典型问题:从大门望去,仅能看到服务台及高出台面的电脑屏幕,乍看仿佛无人值守,走近才发现服务人员被屏幕遮挡。许多医院的护士站也面临同样状况 —— 远观只见高台与电脑屏幕背影,完全看不到护士的面部,形成 “视觉盲区”。
此外,高台内侧因设计不合理,设备、物品与电线混杂堆积,显得杂乱无章。在服务姿态上,多数服务台柜采用 “服务人员坐姿、患者站姿” 的模式,导致患者形成俯视视角,给久坐的服务人员带来显著的精神压迫感。
此前,部分医院为轮椅患者设计的低台收费窗口及其他服务窗口,因高度与比例不当,被媒体误称为 “丁义珍式” 窗口。还有一些服务台柜桌面过宽,导致医患之间距离过大,医护人员进行诊疗操作时需频繁弯腰前伸,既增加工作负担,也背离了人性化设计初衷。
因此,医院护士站及各类服务柜台的设计,亟需设计师深入一线,与使用者充分沟通,明确各台柜窗口的功能定位、使用需求及操作流程,开展针对性的人性化设计。例如,需充分细分患者站立或坐位服务需求:对于咨询类短时服务场景,应优先采用站位服务设计,配置与患者平视的高脚凳等适配套具,并结合服务内容集成屏幕一体化设备,在保障操作便捷性的同时,构建平等舒适的医患交互空间,真正实现服务台柜从 “功能载体” 到 “人文触点” 的升级。
以上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思考,旨在抛砖引玉,引发行业同仁对医院设计中 “反人性” 问题的更多探讨。
作者简介
黄远湖
进入作者专栏
黄远湖
副主任医师,从事医疗、医院信息化建设、总务后勤管理和新医院筹建工作二十多年,目前任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学院副主任,从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医院建设项目(3000床位,建筑面积59万余平方米)的筹建工作。
广告
筑医台4月精彩活动速览
01 4.18-4.20 四川·成都
第八届医院后勤发展大会暨医院后勤装备、技术与服务展览会
02 4.18-4.20 辽宁·大连
美好医院环境品质提升与高质量发展论坛
03 4.18 西藏·拉萨
第二届西藏自治区现代化医院建设高质量发展会议
……
加入医建同行社群
请备注姓名+行业
筑医台融媒体 · 传播矩阵
来源:筑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