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西班牙自行车赛的终点线,没能等来冲刺的选手,反而被约十万名抗议者推倒的围栏和临时搭建的路障彻底淹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体育风波,这是一个蓄势已久的政治火山的公开喷发。
西班牙和以色列彻底翻脸了!
9月14日,2025年环西班牙自行车最终赛段,因巴勒斯坦示威者占据赛道而被迫取消,其矛头直接对准以色列车队。
当天,超10万名巴勒斯坦示威者高举着旗帜和标语牌,痛斥加沙地带的“犹太复国主义种族灭绝行径”。
这一幕,不仅把西班牙和以色列之间的矛盾摆到了明面上,也把欧洲内部的分歧暴露出来了。
一场盛大的体育赛事,本应以香槟、鲜花和冠军的欢呼声落幕,却最终在一片狼藉和愤怒的口号中草草收场。
环西班牙自行车赛的终点线,没能等来冲刺的选手,反而被约十万名抗议者推倒的围栏和临时搭建的路障彻底淹没,这不是一场普通的体育风波,这是一个蓄势已久的政治火山的公开喷发。
赛道,瞬间变成了审判台,这场混乱的核心目标,直指一支名为“以色列博泰”的车队。引爆这一切的导火索,是该车队那位以色列裔老板的一番言论——他公开发声,力挺以色列军方在加沙的军事行动。
就是这几句话,点燃了积压已久的民怨,让一场国际赛事被迫在距离终点线56公里处戛然而止,连颁奖典礼都一并取消。
那一天,终点不再是荣耀的象征,而成了西方世界“统一战线”宣告终结的起点,这场声势浩大的抗议,绝非偶然的街头冲动。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甚至公开为示威者“鼓掌”,称他们是捍卫人权的榜样,这种官方背书的背后,是西班牙复杂的历史记忆、现实的能源命脉和汹涌的国内政治三股力量交织成的必然选择。
西班牙这片土地,似乎总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徘徊,阿拉伯人曾在这里统治长达八个世纪,留下了深刻的文化烙印,也让西班牙与阿拉伯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纠葛。
但历史的另一面同样沉重,1492年那道驱逐犹太人的法令,是其历史上无法抹去的污点,即便到了2015年,西班牙政府仍在为此道歉并向犹太人后裔授予公民身份。
这种与阿、以双方都存在的复杂历史包袱,为今天民众普遍同情巴勒斯坦的立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现实的考量则更为直接,西班牙高达40%的石油需要从阿尔及利亚进口,而这个北非邻国与以色列的关系,只能用剑拔弩张来形容。
对西班牙而言,巴以冲突的任何外溢,都可能直接威胁到自家的能源生命线,因此,一个强硬的反以姿态,既是规避地缘政治风险的保险,也是在国际舞台上抢占先机的一步妙棋。
长期以来,西班牙一直被排挤在G7、G20这样的世界核心决策圈之外,当德、法等欧洲老大哥在巴以问题上立场摇摆、左右为难时,西班牙果断扛起了“人道主义先锋”的大旗。
这不仅仅是表达态度,更是一次争夺欧洲话语权、引领政策走向的战略出击。最终,所有外部的考量都要回归到国内的选票。
现任的左翼执政联盟,其票仓基本盘正是青年、进步派以及规模近200万的阿拉伯裔社群,高达65%的民众支持政府的强硬立场,而在左翼选民中,更有78%的人希望西班牙能在巴以问题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对巴勒斯坦的同情,在西班牙几乎是一种“全民共识”,因此,桑切斯政府的每一步棋,既是意识形态的体现,更是对执政基础的一次精准巩固。
西班牙的带头冲锋,像一块巨石投入欧洲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暴露出欧盟内部早已存在的巨大分歧,环西赛的这场风波,如同一面棱镜,清晰地折射出从南到北、从西到东的一道分裂光谱。
光谱的一端,是西班牙领衔的“激进派”,爱尔兰、比利时、挪威等国紧随其后,他们不仅在外交上承认了巴勒斯坦国,更在推动暂停与以色列的贸易协议等实质性制裁,这股力量,正在用实际行动挑战欧盟的传统亲以政策。
光谱的中间,是摇摆不定的“观望派”,法国和荷兰,口头上支持对以色列实施武器禁运,但具体行动却迟迟不见踪影,显得犹豫不决。
而德国则最为典型,官方层面,柏林依旧坚称以色列是其战略伙伴,但国内的民意早已转向。
民众反对以色列在加沙军事行动的比例,从去年11月的31%一路飙升到今年6月的61%,政府与民间的巨大割裂,正在给德国带来巨大的内部张力。
光谱的另一端,则是匈牙利、捷克等国组成的“保守派”,他们旗帜鲜明地支持以色列,构成了欧盟内部一股不可忽视的“反对力量”。
这场分裂不再仅仅是外交辞令上的差异,而是欧洲各国在“人权价值观”与“现实利益”这道终极难题面前,被迫做出的不同选择,西班牙的决绝,正逼着每一个欧盟成员国都必须在这张答卷上写下自己的答案。
大西洋彼岸,华盛顿正带着一丝错愕和尴尬,注视着欧洲盟友的“内讧”。西班牙,一个重要的北约成员国,竟然公然违背美国的意志,带头制裁以色列。这一举动的象征意义,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它像一道清晰的裂缝,出现在了看似牢不可破的跨大西洋联盟之上。
以色列外长萨尔在社交媒体上怒斥桑切斯,称其让西班牙在国际上“丢脸”,但这更像是无能狂怒。真正感到脸上无光的,恐怕是美国。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盟友间闹别扭,而是对美国全球控局能力的一次公然挑战,《华尔街日报》的评论一针见血,认为西班牙的制裁是“欧盟对以政策的分水岭”。
这种权威的动摇,并非朝夕之功,随着加沙地区的影像通过互联网毫无保留地传播到全世界,欧洲民间的反以情绪被彻底点燃。
这种自下而上的强大压力,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难以像过去那样,亦步亦趋地跟在美国身后,当民众的愤怒足以冲垮一场国际自行车赛的终点线时,任何一个民选政府都无法再对此视而不见。
更让美国头疼的是,西班牙的行动可能正在创造一个“破窗效应”,据传,比利时和爱尔兰等国已经准备跟进西班牙的制裁措施,一旦形成连锁反应,美国苦心经营的“挺以统一战线”将面临彻底瓦解的风险。
环西赛那条被推倒的终点线,最终没有自行车能够冲过,这或许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隐喻——那个由美国主导、欧洲附和的旧有西方共识,在巴以问题上,也已经无法抵达终点,提前崩塌了。
结语一场由普通民众发起的抗议,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地震。西班牙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远非孤例,从召回大使到实施武器禁运,再到闹上国际法院,每一步都像是在拆解过去几十年建立的脆弱关系。
西班牙的选择,无论最终结果如何,都已经开启了欧洲战略自主的新可能。
未来,西方阵营内部的分裂与博弈,恐怕将成为新的常态,而那场没能跑完的自行车赛,将作为一个时代的注脚,被长久地铭记。
1.《超10万示威者冲击比赛 西班牙首相赞扬 以方不满》2025-09-15 13:06·看看新闻
2.《西班牙和以色列彻底撕破脸,十万人冲击以色列车队,欧洲内部决裂》2025-09-16 10:29·榆树观察
来源:如梦史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