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道鸿元”案看会道门死灰复燃的社会警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6 15:19 1

摘要:河南“天道鸿元”非法组织案的侦破,撕开了当代会道门复辟的冰山一角:头目尚某增自封“玉皇大帝”,借“末世论”精神控制成员,敛财超500万元、奸淫妇女10人,裹挟3000余人的犯罪事实,不仅是个体的恶行,更折射出社会治理中需警惕的深层漏洞。当封建迷信披上短视频、直

河南“天道鸿元”非法组织案的侦破,撕开了当代会道门复辟的冰山一角:头目尚某增自封“玉皇大帝”,借“末世论”精神控制成员,敛财超500万元、奸淫妇女10人,裹挟3000余人的犯罪事实,不仅是个体的恶行,更折射出社会治理中需警惕的深层漏洞。当封建迷信披上短视频、直播的“新衣”,当“消灾祛病”的谎言瞄准困境中的群体,这起案件为我们敲响了防范会道门渗透的警钟。

会道门的“吸引力”,本质是对社会脆弱群体的“精神捕获”。案中成员多因病痛、家庭纠纷陷入困境——郑秋为孤独症儿子轻信“还童子”骗局,掏空积蓄还举债;唐月因弟弟疑似肿瘤被忽悠“消灾”,这些细节揭露了一个现实:部分群体在面对生活难题时,正规支持渠道存在缺位。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心理健康服务覆盖不足,让一些人在无助中转向“歪理邪说”。尚某增初期以“包容心”“渡难关”伪装,恰是抓住了人们对“情感慰藉”和“问题解决方案”的迫切需求,用“救命稻草”的假象完成了第一步诱骗。这种“趁虚而入”,本质是社会支持网络未能完全覆盖脆弱群体的体现。

更值得警惕的是,会道门已学会用“技术赋能”升级传播手段。与传统会道门的“地下聚会”不同,“天道鸿元”通过600多个网络账号圈粉20余万,靠短视频、直播触达受众,关注点击量超500万次。新媒体的低门槛、广覆盖特性,让邪说得以突破地域限制;算法推荐的“精准投喂”,又能将“末世论”“祛病说”推给更易轻信的群体。更隐蔽的是其组织架构:“师尊”统揽全局,“总执法”监督四大直播平台与“战区”,每日考核成员是否观看直播,甚至禁止私下联系——这种“线上管控+线下裹挟”的模式,既降低了组织成本,又强化了对成员的精神禁锢,让受害者在“信息茧房”中越陷越深。

而封建迷信的“文化包装”,则为会道门提供了迷惑公众的“外衣”。尚某增编造“落座”“还阴债”等名目,将“购买神像开光”与“祛病消灾”绑定,用“玉皇大帝”“西王母女儿”的神话身份自我神化,本质是利用了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偏差和科学素养的不足。传统文化中的“祈福”“向善”被扭曲为“花钱消灾”,现代医学无法即时解决的难题,被替换成“妖魔鬼怪作祟”的荒诞解释。这种“伪文化”“伪科学”的迷惑性,恰恰说明我们在普及科学知识、引导理性看待传统文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当公众能清晰区分“传统文化精华”与“封建迷信糟粕”,能以科学思维面对疾病、挫折时,邪说便失去了滋生的土壤。

对会道门的治理,不能只停留在“事后打击”,更需“事前防范”的系统性布局。公安机关的侦破是必要手段,但要从根源遏制其蔓延,需多方合力:其一,完善社会支持体系,扩大医疗、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让困境群体能及时获得正规帮助,而非求助于“歪理邪说”;其二,强化新媒体监管,对传播封建迷信、进行精神控制的账号精准打击,切断邪说的传播链条;其三,深化反邪教宣传与科学普及,尤其是针对中老年、农村等易受影响的群体,用案例、数据打破“消灾祛病”的谎言,让“识别会道门”成为公众的基本认知。中国反邪教网多年来揭露邪教本质的努力,也需与社区宣传、学校教育结合,形成“全民防邪”的氛围。

“天道鸿元”案的教训深刻:会道门从未远离,只是换了新的“马甲”。它瞄准的是社会的“情感缺口”,利用的是技术的“传播便利”,伪装的是文化的“模糊地带”。防范其渗透,不仅需要法律的利剑,更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构建一张“韧性防护网”——补上支持缺位的漏洞,筑牢科学认知的防线,守护好公众的精神家园。唯有如此,才能让“玉皇大帝”式的谎言无处遁形,让封建迷信彻底失去生存的土壤。

来源:昂辰有文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