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扎根乡野的致富领路人,到火海救人的党员先锋;从三十年坚守讲台的教师,到三入急流救人的青年;从守护家人的坚韧母亲,到怀胎七月跪地救人的护士……十位韶关榜样,用选择诠释担当,以行动书写大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光。
从扎根乡野的致富领路人,到火海救人的党员先锋;从三十年坚守讲台的教师,到三入急流救人的青年;从守护家人的坚韧母亲,到怀胎七月跪地救人的护士……十位韶关榜样,用选择诠释担当,以行动书写大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感受这座城市最温暖的光。
01
架“桥梁”汇资源 巧用“山珍”促振兴
——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周姗
从四川远嫁至广东韶关,克服语言与环境的双重挑战,周姗用十六年时间,从一个普通外来务工女性,成长为食用菌技术专家、农民心中的“知心大姐”,更成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周姗始终奋战在农业一线,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担当。
初到韶关时,周姗面临就业困难。一个偶然机会,她进入星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此与食用菌结缘。面对企业废旧菌包堆积的难题,她主动深入田间,了解农民不愿使用菌包肥的顾虑。为此,她自费试验、记录数据,用科学方法验证菌包肥的效果,最终推动公司免费向农户发放菌包肥,既解决了环保问题,又为农民提供了优质有机肥。
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周姗肩负起更大责任。她每月定期赴各村镇免费授课,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农民易懂的“乡土语言”,手把手指导种植。她创新推行“集中制包、分散出菇、统一收购”模式,有效解决农户设备、技术和销售难题,三年来带动2000多户农户实现年增收250余万元。
深知“种子是农业芯片”的周姗并不止步于技术推广。当她发现韶关传统特产“粤北香菇”因品种退化和缺乏标准而市场萎缩时,积极联系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带领团队攻关两年,成功选育出适宜粤北气候的香菇新品种。“粤北香菇”以稳定品质重获市场认可,菌棒产量从10万棒增至50万棒,带动近5000户农户走上种菇致富路。
2022年,周姗当选为党的二十大代表。她积极开展宣讲60余场,走进社区、校园和企业,向不同群体传递乡村振兴政策。她以实际行动支持“新农人”,无偿共享展位帮助小微农企参展,利用公司预制菜研发优势为滞销农产品找出路,推动更多农产品融入现代产业链。
从外来妹到党代表,从技术员到“种芯”专家,周姗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民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始终保持着扎根土地的朴实本色。如今,她正带领更多农户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朵朵香菇撑起百姓的“致富伞”。
02
孝老爱亲 模范传承
——记“中国好人”黄善古
黄善古,1962年生于广东翁源,十九岁参军,十二载军旅生涯中因表现英勇,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曾被授予“广州军区司务长标兵”荣誉称号。退役后,他十五年如一日照顾父母、岳父母四位老人,竭尽孝道。
他的女儿黄柳一岁时被确诊为世界罕见的特发性心肌扩张症,医生断言难以活过三岁。黄善古昼夜怀抱女儿整整六年,七年间遍访名医,两度手术,最终创造生命奇迹,使女儿完全康复、成家立业。自2010年起,岳母罹患帕金森综合征,母亲直肠癌术后复发,岳父三次中风瘫痪在床,父亲患严重肺病……面对接连不断的家庭磨难,黄善古毅然扛起照料重担,每日喂药喂饭、擦身按摩,百日内为母亲讲述故事百余则,直至多位老人安然离世。他还主动接纳侄子并助其脊柱侧弯由重转轻、成绩稳步提升。
黄善古始终以父亲家书“英雄出险道,险道出英雄”砥砺自己,并以此教育子女。他坚持寒暑假带儿女游历研学、走访部队,传承艰苦奋斗、爱国尽责的家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女儿、儿子均成长为中共党员,扎根一线爱岗敬业。其子黄越受父亲影响投身公安事业,坦言:“爸爸教会了我什么是责任和无私的爱。”
黄善古常说,与长眠南疆的战友相比,自己再苦也不算什么。他以半生实际行动诠释了忠孝两全、仁爱担当的传统美德,曾获“广东好人”称号,是新时代孝老爱亲、家风传承的杰出楷模。
03
扎根瑶乡三十载 赤诚奉献践初心
——记“广东好人”林契养
在粤北连绵的高寒石灰岩山区,共产党员林契养用三十年的坚守,书写了一曲动人的奉献之歌。自1991年起,他作为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大坪村的带头人,始终奋战在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第一线。
面对“吃水贵如油”的历史难题,林契养毫不退缩。他抓住“二大会战”机遇,争取上级支持,带领专业队开山炸石、修建水池、铺设管道,建成五里坑饮水工程,让清泉终流入千家万户,彻底结束了村民远途挑水的艰辛岁月。
早年的大坪村夜晚只有烛光。为让群众用上电,他既当指挥员又做施工员,测量、架线、上杆事事亲为。1991年冬,4个村终于通电,但线路很快被冰雪破坏。他又带领青年突击队,顶风冒雪紧急抢修,保证了群众温暖亮堂过春节。
“要致富,先修路”。面对石多泥少的恶劣环境,他科学组织、严格规程,带领村民用雷管炸药凿山开石,安全打通6公里公路,并大坪村委辖下的13个村小组的崎岖小路全部硬化成平坦大道,极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他深信“再穷不能穷教育”。看到孩子们每日长途跋涉上学,他心疼不已。1992年,他带头捐资并动员村民集资,用肩挑背扛运材料,建起5间新教室。后又积极争取希望工程项目,于1998年建成二层半新校舍,终于让全村孩子都能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安心学习。
产业兴才能百姓富。他率先试种黄烟成功,到2005年推广至千余亩,产值超177万元,带领村民成功“脱帽”。2016年后又引领村民种植青椒、甜玉米800多亩,并扎实推动精准扶贫,确保13户贫困户全部达标脱贫,持续发放产业奖补和教育助学金。
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他老骥伏枥,带头拆除自家泥砖房,耐心做通群众工作,累计拆除破旧泥砖房756间,复垦土地万余平方米,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拓展了新空间,让村庄焕发出崭新气象。
因贡献突出,林契养先后荣获广东省优秀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广东省劳动模范等称号。他用三十年的实际行动,深刻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成为扎根山区、服务人民、无私奉献的时代标杆。
04
党员先锋火海显本色 基层干部危难勇担当
——记全国见义勇为模范钟威
2025年5月1日,始兴县太平镇永安大道路口突发一起严重交通事故。一辆白色轿车与一辆三轮摩托车猛烈相撞,导致三轮车瞬间侧翻,油箱破裂,汽油喷射而出并迅速起火,现场浓烟滚滚,火势凶猛。此时,始兴县沈所镇农业农村办主任、中共党员钟威正巧途经此地,在听到巨大撞击声后,他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冲向现场。面对不断蔓延的火势和滚滚黑烟,钟威临危不乱,一边紧急拨打120求救,一边迅速观察情况。他发现三轮车驾驶室严重变形,司机头部被卡在碎裂的挡风玻璃与A柱之间,已陷入昏迷,命悬一线。
千钧一发之际,钟威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冲进火海实施救援。第一次尝试因火焰扑面而被迫中断,但他没有放弃。凭借基层工作中积累的应急知识,他判断车辆随时可能发生爆燃,救援时机转瞬即逝。于是他再次上前,用尽全身力气徒手将扭曲的车窗框连推三次,终于破开车窗,成功将被卡司机解救出来。随后,他咬牙将伤者拖行至安全区域。仅仅数秒后,更大的火苗便彻底吞噬了整个驾驶舱。
救人后,钟威一直守护伤者直至120救护车抵达,随后便默默离开现场。他的义举被路人记录并传到网上,引发了全社会广泛赞誉,网友们纷纷称赞他为“火海逆行的英雄”。经核实推荐,5月12日,韶关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授予钟威“见义勇为”荣誉称号。面对荣誉,钟威始终保持谦逊,他表示:“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救人只是一瞬间的事情。刚好碰到了,鼓起勇气就做到了。”
钟威的英勇行为绝非偶然。作为长期扎根基层的干部,他负责农业和防汛工作,曾多次参与森林防火、抗洪抢险等应急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突发事件处置经验。2022年马市镇山火救援中,他曾两天两夜坚守火场;2024年防汛期间,他挨家挨户转移群众,甚至背出行动不便的老人。正是这些历练,塑造了他临危不惧、沉着果敢的品格。
钟威的事迹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共产党员和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彰显了平凡人在危急时刻迸发出的人性光辉,为社会传递了强大的正能量。
05
坚守大山三十三载 一片丹心育桃李
——记“韶关好人”谢带祥
谢带祥,1973年生,自1991年起在广东省乳源县大桥镇西水谭兆小学任教,坚守乡村教育三十三载。他常年以校为家,在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的山区默默耕耘,用爱心和智慧点亮无数孩子的未来。
谢老师视学生如己出,尤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他经常自掏腰包为学生添置衣物和学习用品,深夜还在备课和钻研信息化教学。即便2023年8月被确诊肝脏恶性肿瘤,他仍隐瞒病情、忍痛坚持上课,只为不耽误学生学业。他还自学掌握全景教学平台、希沃白板PPT等技术,只为让山区的孩子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他带动下,学校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谢带祥曾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其事迹成为乡村教育的生动典范。他用三十三年的坚守诠释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崇高师魂,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到山区教育事业中,为孩子们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06
三入急流 勇救三名溺水群众
——记“韶关好人”刘智
刘智,2001年生,始兴县小飞鱼游泳馆教练。2024年8月29日,他在渔珠潭水电站附近钓鱼时,突遇一名母亲和两名孩子被急流冲走。危急时刻,刘智不顾个人安危,三次奋不顾身跃入湍急水中,凭借出色的游泳技能和冷静的判断,先后将三人全部成功救上岸,用实际行动挽救了三个生命。
作为一名游泳教练,刘智始终将学员安全放在首位,教学专业严谨,多次及时处理泳池险情。他热心公益,长期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游泳指导和健康咨询,积极参与义务植树、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在日常生活中,他谦和善良,屡次主动帮助邻里和长者,是大家眼中值得信赖的“热心人”。
刘智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点亮了见义勇为的精神火炬,传递着平凡英雄的接力棒,为社会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能。
07
用坚守诠释真爱 以奉献扛起责任
——记“韶关好人”何爱花
何爱花,1968年生,翁源县龙仙镇石背村村民。面对丈夫因炸伤致一级残疾、小儿子先天性智力二级残疾的巨大困境,她26年如一日,用爱与坚韧独自守护风雨飘摇的家。
她不仅是丈夫的“双手双脚”,每日为其洗漱、按摩、疏导情绪,也是儿子的“全职老师”,手把手重复教导吃饭穿衣等基本技能,用无限耐心换来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为维持生计,她农活、零工不离手,靠勤劳的双肩扛起全家生活、医疗和教育子女的重担。
尽管生活艰辛,她始终乐观向上,脸上常带笑容,从不抱怨。她常教育子女要感恩自强,并以实际行动孝养公婆、帮扶女儿家庭。何爱花以平凡的坚守诠释了不平凡的大爱,是孝老爱亲、责任担当的典范,她用半生辛劳点亮了家人的希望,赢得了乡邻社会的广泛赞誉。
08
怀胎七月勇救溺水儿童 坚守一线彰显医者仁心
——记“韶关好人”钟颖
钟颖,1997年生,始兴县城南镇卫生院护士。2024年8月10日晚,她与丈夫途经沈所镇宝塔岭河边时,突然发现一名中年男子抱着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焦急上岸。男孩四肢下垂、浑身瘫软,已失去意识。凭借医护人员的专业敏感,钟颖立即上前查看,发现男孩口唇发紫、呼吸微弱,生命垂危。
危急时刻,已怀胎七月的钟颖毫不迟疑,当即跪地实施心肺复苏。她一边专业地进行胸外按压,一边指导在场群众配合进行人工呼吸。她还冷静地引导周围群众拨打120和110求助。经过近十分钟的持续抢救,男孩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小腹有了起伏。这时,大家才注意到施救者竟是一位挺着大肚子的孕妇。事后,她的救人事迹被央视、新华网等各级媒体广泛报道,感动无数网友,被誉为“最美孕妇”。
在三年疫情防控期间,她始终冲锋在前,承担接种、核酸采集等高风险工作,并主动请缨进驻集中隔离点,身兼数职,日夜守护群众安全。日常中,她深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主要负责0-6岁儿童健康管理,以专业和爱心赢得广泛赞誉。钟颖以平凡身躯一次次挺身而出,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初心、担当与大爱。
09
身残志坚 弈海扬帆
——记“韶关好人”张定西
张定西,1963年生,幼年因意外致残,但身残志坚,数十年来执着追求中国象棋艺术,成绩卓著。他1980年获乐昌象棋比赛个人冠军,之后多次代表市县参赛并屡获团体桂冠。2023年更是他硕果累累的一年:先后荣获全国“残健共融”象棋赛团体第七名、广东省“谁是棋王”争霸赛韶关赛区第一名、“南粤狮声杯”省级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张定西业余执教象棋二十余年,在乐昌市青少年宫等多地培养棋手,其杰出弟子余少腾已成为中国国家女子国际象棋队主教练、世界国际象棋特级大师。作为乐昌肢体残疾人协会副主席的他,常年奔走助残一线,帮助重度残疾人员办理证件、申请补贴,并以自身经历鼓励残疾儿童重建信心、学习技能,通过象棋引导他们拓展交际、改善心理。
张定西以棋育才、以爱助人,生动诠释了自强不息与奉献社会的高尚品格,是爱岗敬业的杰出典范。
10
关键时刻勇抉择 凡人善举传大爱
——记粤北人民医院主管护师李梦旖
李梦旖,1988年生,粤北人民医院耳鼻喉科主管护师。从业以来她始终爱岗敬业,屡获“优秀员工”“医德医风优秀个人”等荣誉。
2025年8月12日晚,李梦旖正带着两名年幼的子女准备乘坐21:41发出的末班列车前往苏州。此时,车站广播突然响起:“A4检票口有旅客突发疾病,急需医护人员!”尽管面临末班车即将出发、两个孩子需要照看的艰难抉择,李梦旖没有丝毫犹豫,立即嘱咐子女在原地等候,自己则以最快速度奔向数百米外的A4检票口。赶到现场后,她发现一名男性旅客蜷缩在地,意识丧失、全身抽搐,嘴角伴有血迹,情况十分危急。
李梦旖她迅速完成现场评估,疏散人群、呼叫120,随后她跪地施救,细心地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取下其掉落的帽子垫在头下防止擦伤,并用手指迅速清理口腔内的血块和痰液,防止窒息发生;紧接着为他测量脉搏和血压,根据其抽搐症状和生命体征,准确判断患者为癫痫发作合并低血糖症状。在实施急救过程中,李梦旖发现手上的戒指和指尖的穿戴甲严重影响了操作精度和速度。她毫不犹豫,当即徒手扯下戒指,又用牙齿咬掉穿戴甲,继续专注地进行急救,直至患者意识逐渐恢复、移交120后方才离开。
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她常年坚守临床一线,高效处理多起门诊急症。2020年主动请战支援湖北,彰显责任担当。她常年参与“爱耳日”义诊、基层技能培训,深入乡村社区服务群众;生活中常以善举教化子女,传递温暖仁爱。她以专业、勇敢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致敬每一位发光者,韶关因你们而更有温度。
来源:韶关民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