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栋梁院士的《臭豆腐——被臭味耽误的“鲜味刺客”》一文,以寻常食物臭豆腐为切入点,巧妙融合分子营养科学、通俗语言与人文关怀,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营养学家的普世情怀以及文学家的传播使命。饶有兴趣且轻松愉快地读完这篇文章,我的精神味蕾仿佛经历了一次充满色彩斑斓
陈栋梁
【编前评论】臭豆腐的分子狂欢:论陈栋梁院士《臭豆腐》一文中的科学、情怀与幽默
蒋经韬
陈栋梁院士的《臭豆腐——被臭味耽误的“鲜味刺客”》一文,以寻常食物臭豆腐为切入点,巧妙融合分子营养科学、通俗语言与人文关怀,展现了一位科学家的严谨、营养学家的普世情怀以及文学家的传播使命。饶有兴趣且轻松愉快地读完这篇文章,我的精神味蕾仿佛经历了一次充满色彩斑斓的美食文化之旅。
文章以分子营养学为核心,将臭豆腐的“臭”与“鲜”拆解为一场微生物主导的化学戏剧。陈院士用“臭味担当”(含硫化合物、吲哚)、“鲜味王者”(谷氨酸)等拟人化术语,将复杂的生化过程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叙事。例如,他将硫化氢称为“焊在空气里的狠角色”,将蛋白质分解比喻为微生物“拆解豆腐”,既准确又幽默。这种表达不仅降低了科学理解的门槛,更让读者感受到微观世界的奇妙——原来令人掩鼻的臭味,竟是微生物精心调配的“化学信号弹”。
陈栋梁的笔下透露出科学家的严谨精神。他区分了传统发酵与化学速成法的差异,指出后者是“作弊玩家”,并强调卫生条件和油炸方式对健康的影响。这种批判性思维体现了科学工作的本质:不盲从传统,不回避问题。同时,他以“励志学霸”“风险选手”等网络流行语调侃臭豆腐的“两面性”,用“街头烟火气的发酵高手”与“精致餐桌的发酵贵族”对比臭豆腐和奶酪,让科学知识瞬间鲜活起来。这种举重若轻的表达,正是科普写作的高境界——让读者在笑声中记住科学。
作为营养学家,陈栋梁并未止步于知识传播,而是始终关注健康与生活的平衡。他明确指出臭豆腐的优缺点:维生素B12的“稀缺营养”值得肯定,但油炸和卫生问题需警惕。结论“选对摊位,浅尝辄止”并非说教,而是如同朋友般的贴心建议。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将臭豆腐与奶酪并称为“发酵兄弟”,打破东西方饮食文化的隔阂,暗示人类对美味的追求本是共通的。这种跨越文化差异的视角,体现了科学家的包容性与人文情怀。
文章选自《荷轩瞎聊》,标题看似随意,内容却暗藏匠心。陈栋梁以“聊”代“教”,以“瞎”掩“精”,实则举重若轻地完成了科学传播的使命。他从夜市拐角的摊贩写到国际都市的餐桌,从化学分子写到文化比较,让科学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枯燥数据,而是生活中触手可及的故事。这种举例如家常、说理如谈天的风格,正是文学传播的高明之处——用生活的烟火气,点燃公众对科学的兴趣。
结语:科学、生活与美的三重奏
陈栋梁的《臭豆腐》一文,是科学理性与文学感性的完美交融。它告诉我们,科学不必高高在上,而是藏在每一口臭豆腐的酥脆与鲜香中;严谨不必刻板,可以用幽默与温情包裹;传播不必说教,只需以共同体验为桥梁。读完此文,我们不仅懂得了臭豆腐的分子秘密,更看到了一位科学家的赤子之心——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对众生怀有关爱,对传播科学真理始终热忱。
或许,最好的科学写作正是如此:既能登上学术殿堂,又能蹲在夜市小凳边,与众人共享一碗带着臭味却无比鲜美的生活。
【科学散文集《荷轩瞎聊》之一】
臭豆腐一一被臭味耽误的"鲜味刺客"和奶酪竟是"发酵兄弟"?
陈栋梁
不仅仅是长沙的夜市,从北京到温哥华,从香港九龙到杭州西湖、从台北到吉隆坡有夜市的地方,一拐角就有它的存在﹣﹣那摊一开火,空气里立刻上演"生化危机",路过的人捂着鼻子疾走,蹲在小凳上的食客却吸溜着汤汁,连喊"再来一串"的臭豆腐。
这又臭又香的迷惑行为,背后藏着分子级的"美食魔术",就连西餐厅里身价不菲的奶酪,都得认它当"发酵同门"。
臭豆腐的臭味,可不是随便敷衍的"廉价臭",而是微生物精心调配的"化学信号弹"。传统臭豆腐用豆腐坯发酵,毛霉、根霉等全在那一锅发酵原液中,微生物会"拆解"豆腐里的蛋白质和脂肪,过程中会产生一批"臭味担当"一一含硫化合物与吲哚。还比如大名鼎鼎的硫化氢,就是那个能把臭鸡蛋味道焊在空气里的"狠角色",浓度稍高,就能让人条件反射地捂鼻子。
但就在这些"臭分子"横行的时候,微生物早已悄悄埋下"鲜味陷阱"。蛋白质被分解成氨基酸,其中的谷氨酸堪称"鲜味王者",和盐结合后,就是我们熟悉的味精本精;脂肪则变成脂肪酸,带着淡淡的坚果香或乳香。当你咬下油炸后的臭豆腐,酥脆外壳裂开的瞬间,鲜味分子和香气分子会"组团"冲进味蕾,臭味反而成了"鲜味放大器",让人越吃越上头﹣﹣这就像看悬疑剧,前面的"恐怖铺垫",都是为了最后"反转惊喜"的酣畅淋漓。
不过,这"臭味魔术"也分"正统派"和"野路子"。
传统发酵靠微生物慢慢"修炼",臭味和鲜味比例和谐;有些速成臭豆腐直接用硫酸亚铁、硫化钠等化学试剂"催臭",臭味刺鼻又单调,还可能带着健康隐患,属于"作弊玩家",一尝就能露馅。
二、健康与否?臭豆腐是"两面派"
要说臭豆腐健不健康,得先看它"穿什么衣服"(烹饪方式)、"出身好不好"(制作工艺)。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帮豆腐完成了"营养升级"。蛋白质被分解成小分子的氨基酸,比生豆腐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肠胃功能弱的人也能轻松消化;维生素 B 族含量会飙升,尤其是维生素B12,这可是植物性食物里少见的"稀缺营养",对神经和血液健康很友好。从这个角度看,它像个"励志学霸",把普通豆腐的"营养潜力"彻底激发了。
但它的"缺点 debuff "也很明显。市面上90%的臭豆腐都逃不过"油炸"的命运,一块豆腐吸饱油后,热量直接翻倍,吃一串相当于吞了半勺子油;如果用反复使用的"老油",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更关键的是,街头小摊的卫生条件难保证,发酵过程若控制不好,容易滋生杂菌,加上可能存在的"化学催臭"问题,让它成了"风险选手"。
所以结论很简单:臭豆腐适合当"解馋搭子",偶尔吃一次,解解馋、过过嘴瘾没问题;但要是天天把它当主食,那就是跟热量和健康"硬刚",性价比实在不高。
三、和奶酪"认亲":发酵界的"东西双侠"
把臭豆腐和奶酪放在一起,就像看村口大爷和西餐厅绅士站并排,画风看似违和,实则是"发酵家族"的"东西双雄"。
它们的"成长路径"几乎一模一样:都是用高蛋白食材(豆腐/牛奶)做基底,靠微生物(霉菌/细菌)"改造",把大分子营养拆成小分子,顺便制造出独特风味。奶酪的臭味同样来自微生物的"杰作",比如蓝纹奶酪里的青霉菌,会产生和臭豆腐类似的含硫化合物,臭味直冲脑门;而它的奶香和鲜味,也和臭豆腐的谷氨酸、脂肪酸"师出同门"。
但"兄弟"俩的"营养技能点"各有侧重:臭豆腐蛋白质含量高,脂肪相对可控(非油炸款),还带点植物性食物的清爽;奶酪则是"钙含量王者",一克硬奶酪的钙含量能抵得上半杯牛奶,适合需要补钙的人,但脂肪和胆固醇也更高,吃多了容易"腻得慌"。说白了,臭豆腐是"街头烟火气的发酵高手",奶酪是"精致餐桌的发酵贵族",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都是微生物给人类的"味觉礼物"一一只不过一个裹着红油,一个配着面包,一个让路人皱眉,一个让食客优雅切分。
说到底,臭豆腐的魅力,就在于它把"反差感"玩到了极致:用最"劝退"的臭味,藏着最勾人的鲜味;用最接地气的姿态,藏着和贵族奶酪同款的发酵智慧。下次在夜市遇到它,不妨把捂鼻子的手换成筷子﹣﹣毕竟,能让人类心甘情愿"忍受臭味"的食物,都藏着值得被解锁的美味密码,前提是:选对摊位,浅尝辄止,别跟健康"硬碰硬"。
就我而言,我更喜欢绍兴或宁波的三臭用刀板香(咸肉)盖上一起蒸,淋几点香油餸饭一流。
来源:蒋经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