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还没出坑,“收割机”已蠢蠢欲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7 02:37 1

摘要:Wind数据显示,以首次公告日期作为筛选条件,今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940家A股企业发布了减持公告,而这个月尤其密集,截至9月10日收盘,9月4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重要股东减持完成公告,合计减持股份约10亿股,累计减持金额达190亿。

就在一些空仓小伙伴,因为踏空而心急如焚,想找入场机会之时。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上市公司股东减持潮也来了。

Wind数据显示,以首次公告日期作为筛选条件,今年下半年以来,已经有940家A股企业发布了减持公告,而这个月尤其密集,截至9月10日收盘,9月400多家上市公司发布重要股东减持完成公告,合计减持股份约10亿股,累计减持金额达190亿。

这里面还有几十家是清仓式减持的,股东拟减持股份数量,占持股的比例的100%,一看公司,满眼都是科技企业。

(来源:财华社)

实际上,这波减持企业所在的板块,主要也是集中在前期涨幅很猛的科技股里,半导体、TMT、先进制造、医药生物等等。

虽然股东高位减持,只要通过合法合规的方式去走,就是一个正常的市场行为,无可厚非。

但创业做生意赚钱真的太难,股价却很容易被炒高,在积累了巨大涨幅,甚至PE可能已经涨到企业的人看着都发懵之时,减持就是实实在在的用脚投票,财富自由指日可待。

减持不等于顶部信号,当前减持的规模也还算正常水平,但短期对市场资金造成流动性压力肯定是会有的,消息散播出去,也是个偏利空的消息。

最近“易中天”等科技大票也在上下震荡,堂堂几千亿的大票,一天涨十几个点,一天跌十几个点,实在是刺激,可见资金的集中度。

A股一共5400多只票,但中际旭创、新易盛、工业富联、胜宏科技、寒武纪这5只票,就可以占到整个市场成交量的6%,妥妥被大资金扎堆。

前段时间证券时报还发文,表示今年下半年,超400只主动基金净值涨幅超30%,这些基金风格比以往更极致,快速坚决地押注科技,高度重合的重仓股包括新易盛、中际旭创、胜宏科技等,持股集中度高,超额收益高。

(来源:券商中国)

为了呵护市场,官媒在文章里也说了点好话,表示目前抱团公司是有业绩支撑的,只是在股价过度透支预期下,也会引发剧烈波动,提醒大家注意风险。

不得不说,现在的抱团科技股,机构资金扎堆涌入,再加上融资盘投机资金的助推,资金洪流滚滚而来,涨跌都凶猛,不知道在其中冲浪的小散,能不能顶住风浪,波动的风险确实是很大,这就是科技股的刺激之处。

美股那边的科技股更刺激。

甲骨文在最新的财报电话会上,披露其剩余履约义务飙升到4550亿美元,同比暴增359%,彻底点燃市场对AI驱动增长的狂热预期。

于是本就大象级别的甲骨文,股价一度暴涨40%+,单日总市值暴增2635亿美元,创始人埃里森财富也随之暴增980亿美元,直接超过马斯克,成为全球首富。

这就是科技画饼的力量,造富效应相当刺激与吓人。

(来源:券商中国)

咱们这边的AI科技股也跟着大涨,给足想象力。

但有一说一,还能涨多久是个问题。

从以往牛市的来看,每轮牛市都有鲜明的产业主线领涨,这些领涨的板块和公司,常常映射了当时宏观政策、技术变革和经济转型的方向,景气度更高,增长确定性强。

像当下,科技股那么强势,就因为这是AI时代下的发展方向,和之前的互联网一样,人工智能也会给经济带来强大的推动力,推动生产力大幅提高,这个可以说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牛市初期,确实是流动性推动下的估值修复,基于流动性、宏观政策还有预期共同推动估值抬升,这也是咱们从去年924以来已经走过来的行情。

但牛市的驱动不只是讲故事就行的,后期能不能持续走下去,走得更高,关键在于企业盈利跟不跟得上来,如果迟迟不能兑现,只靠流动性去撑,很难走到下一阶段的所谓“长牛”或者“慢牛”。

美股科技股同样是抱团,但人家确实是有盈利,2025年上半年,科技七巨头的盈利增速28%,而剔除了七巨头后的成分股“标普493”,盈利只同比增长了7%。

在这种赚钱能力之下,七巨头的估值水平,平均市盈率也就30多倍。

回到国内,咱们的寒王上半年净利润赚了10个亿,市值就可以到6000多亿,市盈率500多倍;

半年报数据,科创板的汽车与TMT板块盈利居前,科创50累计净利润同比降幅收窄,就如官媒所说的那样,纵观全局各大宽基指数下来,科创50上涨确实有业绩方面的支撑:

(来源:广发证券)

但科创50涨到高达180倍的估值,是纳斯达克指数30倍估值的6倍之多,即便是基于目前有业绩改善,这个估值是不是也挺夸张了?

从目前整体的企业盈利来看,似乎还是不太支持全面牛市,如果说当下就是牛市的话,更多是以高成长预期驱动为特征的结构性牛市而已。

如果高位接盘科技,后续会不会像以往那样,被套在高位,不得而知,需要考虑自己是不是真有能耐在里面继续冲浪,不掉水里,否则一波大回调之后恐慌下车,就是割肉永久损失;

监管也确实想改咱们一贯的疯牛剧本,走出更稳一点的慢牛,但大家心中始终仍有疑问:

这次是不是真的会不一样呢?

来源:理财巴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