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1871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前不久,一条新闻冲上了热搜:一名18岁刚入大学的男生与网友线下见面后感染HIV(艾滋病毒),得知结果的那一刻,他在医院走廊里崩溃大哭。
当医生询问他是否了解对方健康状况时,他哭着说:“他说他很健康,我相信了他……”这不是个例。我国每年新增感染者中,年轻群体正在成为“重灾区”。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新发病例中,15~24岁青年学生约占比17%,其中男男性行为感染者比例高达81%。
这些年轻人,很多并不是“高危人群”,也不是“乱性”的代名词,他们只是因为一场看似“无害”的见网友,便被病毒缠上了一辈子。
他们大多以为,长得干净、说话得体、朋友圈正常,就代表“健康”。但事实是:艾滋病毒不会写在脸上。
先说清楚一点:艾滋病的传播并不容易。病毒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传播:
性传播(无保护性行为,是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血液传播(共用注射器、输血等)
母婴传播(孕期、分娩或哺乳)
但在现实中,95%以上的病例都来自性传播,尤其是无保护的同性性行为。
艾滋病毒(HIV)会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尤其是T淋巴细胞,让身体逐步丧失免疫力。一旦感染,无法彻底治愈,只能靠终生服药控制。
1、对艾滋病的认知不足
有些年轻人以为“艾滋病是过去的事”,或者“只有毒品、卖淫才会得”。还有人误以为“HIV感染者看起来会很瘦、很病态”。但实际上,HIV感染者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外表和正常人无异。
2、社交软件让“约见”成本更低
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认识陌生人。很多年轻人通过社交平台“交朋友”,但一旦见面发生关系,又缺乏保护意识,感染风险陡然上升。
3、“窗口期”成了盲区
HIV有一个窗口期,即感染后1~3个月内病毒尚未被检测出来。即便对方刚做过“检测显示阴性”,也不代表他就没有病毒。
前期几乎无感,但病毒已经在体内悄悄破坏免疫系统。等到CD4细胞数量大幅下降,身体才开始出现以下信号:
1、长期低烧、不明原因发热
2、持续腹泻、体重明显下降
3、反复口腔溃疡、皮肤感染
4、淋巴结肿大、夜间盗汗
这些都是免疫系统被破坏的表现。若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发展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生命。
不能以“感觉”和“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健康状态。哪怕对方说“我没病”,也不能作为你不做安全措施的理由。艾滋病毒不会写在脸上,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病毒。
每一次高风险行为,都是在把生命交给概率。
1、坚持使用安全套
这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目前最有效、最简单的预防方式。不管是异性还是同性性行为,都必须全程、规范使用。
2、定期进行HIV检测
尤其是有过高风险行为的人,建议每3~6个月检测一次。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匿名检测点,保护隐私。
3、了解“暴露前预防药”(PrEP)和“暴露后预防药”(PEP)
PrEP:暴露前预防药,适合有长期高风险行为的人群,每天服用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
PEP:暴露后预防药,在高危行为后72小时内服用,连续28天,能有效阻断病毒。
这两类药物在正规医院和疾控中心都能咨询获取。
感染HIV,不仅是身体上的改变,更是心理、社交、家庭层面的“地震”。
很多感染者在确诊后,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社会歧视和家庭冲突。不少年轻人因此抑郁、辍学,甚至走上极端。
所以,预防艾滋,不只是保护身体,更是保护人生的完整。
听听医生怎么说“艾滋病早已不是‘绝症’,但它依然是一种终身不可逆的慢性传染病。如果我们在事后才想起保护自己,那可能已经来不及了。”——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
面对诱惑、好奇和冲动,最重要的是认清风险,掌握知识。
你可以相信爱情、相信朋友,但不能用“相信”代替“预防”。
因为一旦感染,代价是终身服药、心理负担、社会歧视……这些,不是18岁的你应该承受的。
别等看到检验报告的那一刻,才明白“他说他很健康”是多么脆弱的一句承诺。
[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中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2] 国家卫健委. 《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手册》. 2022年版
[3] 北京佑安医院. 《HIV暴露后预防PEP使用指南》
来源:纵观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