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界患者安全日”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设立的全球公共卫生纪念日之一,于每年9月17日举行。其理念植根于医学的基本原则——“首先,请不要伤害” (first do no harm)。2025年世界患者安全日
2025年9月17日,世界患者安全日
“为每个新生儿和每个儿童提供安全的医疗照护”
患者安全,从生命起点开始!
图源:千库网
“世界患者安全日”是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设立的全球公共卫生纪念日之一,于每年9月17日举行。其理念植根于医学的基本原则——“首先,请不要伤害” (first do no harm)。2025年世界患者安全日的主题确定为“Safe care for every newborn and every child为每个新生儿和每个儿童提供安全的医疗照护”。强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保护儿童免受可预防的医疗伤害。
每个儿童都享有安全、优质医疗照护的权利 —— 从生命之初就应如此。儿童是未来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安全需要家庭、医疗机构和社会共同守护。呼吁全社会关注儿童在医疗环境中的特殊需求与潜在风险,让我们从规范自身行为开始,关注儿童医疗照护的每一个细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次安全事故就可能对儿童的健康和发育造成终身影响。这就是为什么 2025 年世界患者安全日致力于确保为每一位新生儿和每一位儿童提供安全医疗照护(safe care for every newborn and child),特别关注 0 至 9 岁的儿童。今年的口号 “ 患者安全,从生命起点开始!(Patient safety from the start! )”强调了及早并持续采取行动以在整个童年期预防伤害的迫切需求,并能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产生效益。
图源:千库网
【患者安全日活动目标】
提高全球对所有医疗环境中儿科和新生儿护理安全风险的认识,强调儿童、家庭及看护者的特定需求。动员政府、医疗组织、专业机构和民间社会实施可持续策略,为新生儿和儿童提供更安全的照护,将其作为更广泛的患者安全与质量改进举措的一部分。通过推动相关教育、增强安全意识及鼓励积极参与照护过程,赋能父母、看护者和儿童参与患者安全工作。倡导加强儿科和新生儿护理领域的患者安全研究。【行动号召和关键信息】
1.父母和看护人
成为您孩子的安全守护者。随时了解情况、积极参与、主动发声。
记录和沟通:记录症状、用药情况及就诊预约。与医疗团队分享所有信息。随时了解情况:了解儿童常见疾病及需注意的事项。知晓医院安全规范,如洗手要求和访客限制。发表意见:参与有关您孩子医疗照护的决策过程。询问和确认:始终主动询问治疗方案。医疗干预前,仔细核对姓名、过敏史和用药信息。相信直觉:若感觉有异常,及时发声。你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图源:千库网
2.学龄儿童(6岁及以上)
争做患者安全小明星,为自己的安全发声!
主动表达:若在医疗照护中感到不适、疼痛或有任何异常,告诉成年人。尽量描述自己的感受,比如疼痛或疲倦。就医时注意安全:向医生或护士告知自己的姓名、生日和过敏情况。问问药物是用来治什么病的。若被割伤或擦伤,询问如何在愈合期间保持伤口清洁。争当细菌小克星: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肘部或纸巾遮挡。你也可以提醒其他人这样做哦。你也能帮忙:如果发现任何情况看起来或感觉不对劲,请告诉成年人。3.医疗从业者
提供安全且以儿童为中心的医疗照护。
为孩子量身定制医疗照护:根据年龄、体重和发育情况进行调整照护方式。任何医疗干预前,核实儿童身份并检查过敏史。预防伤害:警惕主要伤害源头,如用药错误、医疗相关感染和诊断失误。及早应对:发现病情恶化迹象,及时处置。与父母和孩子协作:清晰沟通、积极倾听、鼓励提问并让他们参与决策。协同学习:在团队之间清晰地共享信息。上报不良事件以改进医疗照护,为优化工作贡献力量。图源:AI生成素材
4.医疗保健机构管理者
让安全医疗照护成为全球每个儿童的标准。
优化安全流程:遵循世卫组织医疗质量标准。建立核心安全体系,如患者识别、安全用药、感染预防和照护升级机制。支持医护团队:确保员工接受安全儿科医疗照护技能培训。培养团队合作、开放沟通和标准化照护的氛围。提供适合儿童的医疗照护:配备适当的儿童友好型空间和设备。利用数据改善医疗照护:建立安全文化。支持员工和看护者上报不良事件,跟踪安全指标并根据分析结果采取行动。5.政策制定者和卫生保健领导者
投资儿童安全医疗照护,拯救生命。
将儿科安全纳入政策:将安全理念融入国家卫生政策和战略。投资更安全的医疗照护:提升医护人员专业能力,为机构配备保障儿童安全所需的工具、培训和基础设施。以数据和学习为引领:强化学习系统。倡导安全和学习文化。联动社区:让民间组织、患者权益倡导者、儿童保护团体和教育工作者参与构建更安全的体系,推动学校中的患者安全工作。图源:AI生成素材
6.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学校卫生人员
赋能儿童参与自身医疗保健。
赋能孩子:教他们主动表达、提出问题、分享症状或担忧。创造安全空间:以同理心倾听。减少对医疗保健的恐惧。推动安全教育:与医护人员合作。培养儿童的卫生习惯、健康素养和患者安全意识。实施与鼓励:当孩子做出安全的健康选择(如勤洗手、用肘部遮挡咳嗽)时,给予认可和表扬。图源:AI生成素材
7.民间社会组织和倡导团体
增强意识、动员社区、呼吁为每个儿童提供安全医疗照护。
提高认识:促进健康素养。分享有关患者安全风险和预防伤害的清晰易懂的信息。促进公平:倡导在所有场景中提供安全医疗照护,尤其是在资源匮乏、边缘化或人道主义救援等高风险场景。传递心声:在健康相关对话中代表患者发声。与医护人员共同创建更安全的体系。9月17日,让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致力于保护我们当中最年幼、最脆弱的群体。
来源:养生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