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于1984年4月25日正式创建。1987年经国务院体改委确认,业务主管单位为文化和旅游部,在民政部注册登记,是一个全国性、群众性、学术性、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社会团体。本会首任会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刘宁一同志,第二任会长为国务院原副总理
撰文摄影编发【图说甘谷】
近日从首都北京传来喜讯:甘谷县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李晓阳光荣加入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成为甘谷又一名加入全国书画机构的会员,可喜可贺。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于1984年4月25日正式创建。1987年经国务院体改委确认,业务主管单位为文化和旅游部,在民政部注册登记,是一个全国性、群众性、学术性、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社会团体。本会首任会长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刘宁一同志,第二任会长为国务院原副总理、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耿飚同志,第三、四任会长为全国政协原常委、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苏士澍同志,现任会长为中国文联办公厅原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分党组书记、秘书长罗杨同志。
李晓阳,1962年生于甘肃甘谷,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84年参加工作,2023年元月退休,曾在甘谷县直多个重要部门任职,素来思路澄明、作风端谨、智略果毅。工作之余,雅好集邮、摄像等,尤醉心于翰墨丹青,缘于父辈熏陶和耳濡目染,自幼便与书法、绘画、篆书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性情与志趣亦受此浸润陶铸而成。数十载寒来暑往,即便公务繁忙,先生临帖摹碑未尝稍辍,始终孜孜矻矻,潜心探究诸家笔法、结体与章法之精髓。
其书艺尤擅魏碑、篆书,笔力浑厚酣畅,每作一笔皆含古意,又能于各艺术流派中博采众长。既恪守传统文脉的核心要义,不背离经典根基,又不拘泥于古人成法的束缚,常于生活与自然中体悟艺术至理。因此,其作品兼具虚实相生之趣与气象万千之韵,骨力内敛而神韵暗藏,尽显深厚功底。半生阅历沉淀间,先生以传统书学为根基,既重师法古,传承绪脉,亦求创新,开辟新境,力臻帖学与碑学之圆融。凭借扎实的功力学养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兼收并蓄百家之长,终在不经意间自成一格,蔚然成风。
现担任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化》编辑中心艺术顾问,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甘谷县老年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甘谷县老年大学红叶书画院顾问,以及国都智库书画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等职务。
曾任中共甘肃省委《党的建设》杂志社社长、甘肃日报副总编辑的王东先生,在《李晓阳的翰墨耕读与精神感召》一文中指出,退休干部李晓阳以光阴为纸,以砚田为径,将书法研习之路化作一场生命的修行。他体悟总结的“四阶段论”——兴趣、学习、训练、熟练,恰似书法艺术本身的起承转合:从初见笔墨时的“无知无能力”,到“日学有益”的饥渴,再到“有意识有能力”的蜕变,最终归于“胸有成竹”的自在。这番体悟,非但道出书法研习的普遍规律,更折射出一位基层文化传播者对传统的敬畏与求索。
李晓阳的书法实践,扎根于对古法的虔诚叩问。他推崇清代王澍“平心耐性为之”的临帖心法,主张“先求形似,再追神韵”,将“金石味”视为碑帖的筋骨血脉。在他看来,今人临古“注定像不了古人”,但“入古”本身已是传承的起点。这种认知,既是对当下“江湖书法”乱象的拨正,也是对“师古而不泥古”艺术规律的深刻把握。尤为可贵的是,他并未沉溺于故纸堆中。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他提出“博观约取”的应对之策:以篆书筑基以固中锋、以碑帖结合破甜熟之弊、以多书体并进锤炼笔力。这些方法论,暗合艺术院校“先篆隶后行楷”的教学逻辑,却更添一份来自基层实践的质朴智慧。他坦言:“今人难出《兰亭》之经典,但可求‘字外功’的积淀。”这既是对传统的谦卑,亦是对时代局限的坦然。
李晓阳老师题词【图说甘谷】
来源:影像甘谷